一株病毒教我們的事

普高社會

新型冠狀病毒從何而來,人們又該如何面對!?

知識將是最佳解答!

龍騰將帶您了解這株病毒時間、空間與人的關係!

學習建議:

從歷史科─口罩防疫在現代衛生史上的意義

從地理科─疫病中的空間資訊與應用

從公民科─口罩防疫戰,政府干預,好?不好?

跨科試題-新型冠狀病毒與試題有約

普高/社會合科

新型冠狀病毒的由來-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cheap簡介


知識型Youtuber「cheap」是世紀帝國實況主,擅長各種地圖與打法。喜歡用世紀帝國介紹歷史,用最簡單的方式講一個最動人的故事


冠狀病毒的崛起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出不知名的疾病,染病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肺炎,這個陌生疾病迅速的在人群中散播開來。到了2020年1月,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武漢肺炎或COVID-19)。


造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兇手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下簡稱新冠病毒),要搞清楚何謂新冠病毒,我們首先得要了解什麼是病毒。傳染病的病原體主要可分為兩大家族──細菌與病毒。歷史上許多大瘟疫都是細菌造成的,例如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和梅毒,元兇就是細菌(鼠疫桿菌和梅毒螺旋菌)。幸運的是,人類發現了細菌的超級剋星──抗生素,只要確定病原體是細菌,醫生就能依照細菌的種類,施打合適的抗生素,使病人得以痊癒。此外,會造成人類疾病的細菌其實不多,絕大多數是無害或有益的,像是乳酸桿菌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腸道保持健康。


棘手的敵人── 病毒

圖1 受到黑死病影響,中世紀的藝術常出現死亡之舞的意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好不容易找到了對付細菌的辦法,人類卻又發現另一個更棘手的敵人── 病毒。病毒非常的小,如果將細菌看作是一棟大樓,那病毒就是大樓裡面的人[註1]。由於病毒很小,早期科學家無法證明病毒的存在,直到1931年發明了電子顯微鏡,人們才真正看到了病毒的樣貌。不同於一般生物,病毒不具細胞構造,無法獨自表現出生命現象,只能依靠宿主才得以「像個生物」。打個比方,細胞就像是工廠,可以自行生產或轉換所需的能量,以及複製下一代,確保自己能夠存活和延續生命;而病毒缺乏代謝的能力,也無法自行繁衍,但它卻是個大工頭,能夠使喚細胞這個工廠,替自己製造所需要的物件來延續後代。等到細胞的資源耗盡,病毒就會從細胞釋出,尋找下一個寄宿的目標。病毒感染的細胞也會視其種類而有所不同,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主要感染細胞膜上有ACE2(血管緊縮素轉化酶2)的細胞,恰好我們的黏膜細胞膜上就有這種蛋白質,而口腔、鼻腔和眼皮裡就存在著大量的黏膜細胞,這也是為什麼新冠病毒可以靠飛沫和接觸傳播。


當病毒感染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也不是省油的燈,並不會讓其咨意妄為。一旦免疫系統察覺到病毒入侵,就會啟動一系列的免疫機制,例如發燒、發炎等反應,提高免疫力以殺死病毒。但當這些免疫反應無法有效地殺死病毒時,時間一長,人體也會受不了,病毒還沒成功驅離,人體就先生病了。此外,過度的免疫反應也會造成身體的損害,以新冠肺炎為例,肺泡細胞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引發發炎反應,造成肺部積水,使得肺無法順利交換空氣,最終導致死亡。


圖2 冠狀病毒

註1:一般細菌約0.5-5微米長,而病毒依其種類不同,從10-400奈米都有。


大致認識病毒後,接著就來介紹這次的主角:冠狀病毒。冠狀病毒最早在1960年代被發現,由於當時的冠狀病毒主要在一些哺乳類和鳥類之間傳播,因此沒沒無聞。整個二十世紀,也只發現了兩種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分別是229E和OC43,但也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只是類似小感冒,很快就能痊癒。直到2002年,人類迎來了史上第一個致命的冠狀病毒–SARS病毒。2002年11月16日,廣東省一位男子因發燒和呼吸道窘迫而病逝,隨後廣東、香港甚至是遠在北美的多倫多等地,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的嚴重肺炎患者。這般跳躍式的爆發,使得WHO(世界衛生組織)立即向全世界發出警告,有個未知的疾病正在威脅全人類的健康。為了找出這未知的病原體,全球的實驗室都拚盡全力展開調查,科學家最初懷疑致病原是某種流感病毒或是衣原體(一種寄生性細菌),直到香港大學的裴偉士教授(Malik Peiris)率領團隊發現,這是一種由冠狀病毒所引發的嚴重呼吸道疾病,問題才獲得解答。這個結果出乎許多學者的意料之外,因為這是歷來首見會造成人類重症的冠狀病毒。這場災難最終在2003年劃下句點,共有8,096人受到感染,其中774人死亡,最後一起確診病例於07月15日在我國發現並接受隔離。有了SARS的前車之鑑,這次武漢爆發不知名的肺炎傳染病,大家馬上就把矛頭轉向冠狀病毒,最後也證實就是冠狀病毒搞的鬼,但是這次,人類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不同於SARS病毒,新冠病毒的傳染力驚人,從疫情爆發開始,截至2020年03月08日,僅僅三個多月,全球確診數已超過十萬人(實際人數可能更高),感染國家/地區高達89個,這些數字遠遠高於SARS。其中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SARS的症狀通常出現的很早,包括幾個超級傳播者在內,病患在擁有高度傳染力前,就會表現出種種症狀,使得在病毒尚未大量釋出感染他人時,就能夠迅速地將病患隔離。但這種「好康」並不是常態,流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也包括這次的新冠病毒),高傳染力往往比症狀來的要早。這種模式非常有利於病毒的傳播,尤其是現今社會高度全球化,在你還沒察覺染病之前,病毒早就透過各式運輸工具通往世界各地。



如果算上這次的疫情,近20年來就出現了三個令人聞之色變的冠狀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以及這次的新冠病毒),究竟新冠病毒是從何而來?或許我們可以再次借鏡SARS帶給我們的啟示。SARS最初是在廣州出現,那裡的人們有吃「野味」的文化,因此市場裡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被當作食材販售。在市場裡,動物們被關在一個個狹小的籠子裡,並層層堆疊。就這樣,不同種類的動物,不管是活的、死的,再加上他們的排泄物,混雜在同一個空間,這儼然為病毒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換場所。科學家找尋SARS病毒的源頭時,在野味市場中的果子狸身上驗出了SARS病毒陽性反應,並一度以為果子狸就是傳播病毒的元兇。只是,在野外的果子狸身上並沒有發現SARS的蹤跡,這說明果子狸只是病毒的中間宿主,真正的源頭另有其人。隨後,在菊頭蝠屬的蝙蝠中發現了一種冠狀病毒,和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非常類似,他們稱之為SARS樣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已經存在蝙蝠身上很久了,SARS病毒很有可能就是這種病毒的其中一個分支。學者推測,病毒很有可能傳染給了易受感染的動物(例如果子狸),接著再傳染給人類。



2019年12月08日,一名來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患者,因不明原因的肺炎入院,這也是新冠病毒的首例確診。隨後又有許多確診案例經調查後證實,均去過華南海鮮市場,因此華南海鮮市場一度被認定為是疫情的源頭。但在2020年01月24日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首名患者是另一名七旬老翁,且他的感染時間為12月01日,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去過華南海鮮市場。根據該篇論文的作者表示,華南海鮮市場並非唯一暴露源……


或許是SARS的經驗,許多學者懷疑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由於蝙蝠的免疫系統非常特別,前面提到,當人體發炎過度時,細胞也會受損。但蝙蝠的免疫系統有類似保險絲的功能,當免疫反應過度時,會自動降低發炎反應,使細胞免於受損。由於病毒對蝙蝠細胞的傷害程度小,蝙蝠作為宿主不會輕易因為病毒而死去,因此病毒可以在蝙蝠身上安心演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病毒似乎都和蝙蝠扯上關係。新冠病毒是否源自蝙蝠,目前尚未得到確切的證據,但無論源頭為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們都來自於人類之外的動物。




「為這天準備了17年!」

作為病毒爆發地中國的鄰居,臺灣面對疫情自然是首當其衝。當疫情爆發的消息一傳開,臺灣人記憶中對SARS的恐懼似乎又被喚起,也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民眾搶購口罩所引發的「口罩之亂」,迫使政府不得出手制定口罩的購買規則,並同時加開生產線。另外也有假訊息引發的「衛生紙之亂」[註2],也凸顯出辨別資訊真假的重要性。疫情雖說是嚴峻的考驗,但同時也讓全世界看到臺灣醫療及政府疫情防治的強大。或許是歷經過SARS的慘痛經驗,我們的政府很早就產生危機意識,啟動應變措施,包括禁止疫區遊客入境、對高危險群強制實施居家檢疫、管控口罩出口等,並不斷對民眾宣導衛教觀念。


截至2020年03月25日,臺灣確診人數235例,對比鄰近的日本1,200多例以及南韓失控的9,000多例,我們的疫情控制相當得宜,就筆者在網路及媒體上的觀察,這也讓臺灣人的國族意識有了向上的凝聚,對身為臺灣人多了一份安心與驕傲。這次的疫情,對人類來說無疑是一大考驗,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也再次提醒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麽渺小。


圖5 網友自製「我是臺灣人」徽章,以在亞洲人面孔中區別出差異(圖片來源:網友Iriskk 提供)


註2:網路上流傳,因為衛生紙的原料都拿去做口罩,將導致衛生紙缺貨,許多民眾誤信謠言,瘋狂搶購衛生紙。事實上,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料根本不同,一個是不織布,一個是紙漿,兩者的產地也不同,並不會相互影響。


圖3 衛福部強力放送防疫影片,有效宣導衛教觀念

圖4 世界各地陸續出搶購物資的現象



參考資料:

蔡承志(譯)(2016)。D.Quammen著。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Spillover – Animal Infections and the Next Human Pandemic)。臺北市:漫遊者文化



延伸閱讀:

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醫療的生死關鍵 – 奇光出版

Amazon 書店5 顆星盛讚:

破解我們對免疫系統的認知,21 世紀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書!



◎ 以上未標示之圖照來源皆為 Shutterstock

整篇下載
新型冠狀病毒與教學有約──歷史

口罩防疫在現代衛生史上的意義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郭文華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造成人心惶惶。日前有乘客在高鐵上頻頻咳嗽,卻未將拉至下巴處的口罩遮住口鼻,引起輿論一陣譁然。然而,部分網友表示,自己在打噴嚏或咳嗽時,也會拉下口罩,以免將其「弄髒」。這樣的舉動固然弔詭,背後卻有其文化與社會原因。


佩戴口罩與隔離作為防疫手段並不新奇。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瘟疫肆虐的中世紀歐洲,各莊園與城市常以限制人民接觸與貨物流通來阻絕疾病傳播。「瘟疫醫師」則身穿長袍大帽,頭戴鳥喙型面罩,全副武裝地為病人治療。


圖1 《羅馬的鳥喙醫生》,保羅·佛斯特(Paul Furst)繪於165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之間,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造成5億人感染,5千萬到1億人死亡。由於流感病原體依附在人身上,並且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因此,當時主要的防疫方式仍是佩戴口罩與隔離。隔離會造成巨大的商業損失,當局固然可以採取「檢疫」,將致病原阻擋在境外,但佩戴口罩是最基本,且人人可做的措施。以西班牙流感的例子來說,病毒到處散布,但並非處處一樣危險。口罩主要是為流感病人,以及接觸他們的醫護人員所準備,因為他們面對的風險最高,其他人則根據活動場合與染病風險,決定何時戴上口罩。(註1)


除了防疫之外,口罩在現代衛生史上也有其象徵意義。醫療人類學者Christos Lynteris指出,東亞華人搶購口罩的現象,不是因為他們對染病風險有非理性的恐懼,而是將口罩視為公共防疫的保證。這樣的的信心有助於社會在疾病流行期間,仍能如常運作。例如:1910年,中國東北鼠疫流行期間,公衛專家伍連德要求不僅醫護衛生人員佩戴口罩,病人與其直接接觸者也需佩戴。雖然這場鼠疫最後造成6萬人死亡,但口罩的意象卻深植人心,人們認為如果沒有口罩,疫情會更加慘重。(註2)


圖2 車掌拒絕沒有佩戴口罩的乘客搭乘,以防範西班牙流感。攝於1918年的西雅圖(圖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佩戴口罩彷彿成為一種公民義務與文化,同時也形成弔詭的公共衛生現象:口罩逐漸與防疫功能脫鉤,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用。例如:2003年SARS流感威脅臺灣,造成民眾搶購高規格,但不利長時間使用的N95口罩。當時許多人到處炫耀搶到口罩,卻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或因戴不習慣而棄用,防疫效果反而比佩戴普通醫療口罩者還差。


面對日趨險峻的疫情,什麼狀況下需要或不需要戴口罩,以及如何戴口罩才是有效的方式,都是我們必須學習並思考的課題。也許透過一次次的防疫挑戰,在我們真正體認防疫的重要性,並且更加了解有效提防病毒的作法時,咳嗽時不想「弄髒」口罩而將其拉下的行為才會漸漸消失。


----


註1:Edwin.O.Jordan(1927),”the influenza epidemic of 1918: ii: preventive measures” ,in jamanetwork.com


註2:Why Do People Really Wear Face Masks During an Epidemic?


圖3 1918年,紅十字會人員戴著口罩工作。攝於1918年的西雅圖(圖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整篇下載
新型冠狀病毒與教學有約─地理

疫病中的空間資訊與應用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朱健銘


在探討疫病的流行病學中,「時間」、「空間」與「人」是重要的三個因素, 而屬於地理學分支的空間流行病學(Spatial epidemiology),是透過地理學的製圖與空間分析方法,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強大的能力,進行疾病製圖、空間相關性與疾病聚集、擴散等空間分析,著眼在地理空間與疾病之間的關係。


2020 年之始,一場疫病從中國武漢開始向外蔓延,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在春節前夕封鎖了武漢,避免疫病從源頭向外擴散,影響到更多的地方。然而在封鎖之前,卻已有百萬人離開武漢前往各地,產生後續的影響。這一場「武漢肺炎」的發展,從武漢開始至中國境內,再從鄰近國家蔓延到全世界(圖1)。從全球健康地圖(HealthMap)每週確診病例時空分布變化,可以看出從武漢向外擴散的過程(註1)。


圖1 中國與鄰近國家確診病例累加數分布圖(2020 年3 月20 日)


註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擴散情況,可詳見https://www.healthmap.org/covid-19/



疾病地圖能呈現疾病隱含的空間特性,例如1854 年約翰史諾(John Snow)醫師繪製的倫敦高登廣場霍亂患者與水井分布地圖(圖2),發現大多數患者居住地圍繞著街上特定水井,而擁有獨自水井的釀酒廠卻沒有患者,推論霍亂與飲水汙染有關,而不是當時認為受瘴癘之氣的影響。此例由病患空間群聚的差異,再推論到飲水汙染,說明從空間鄰近與聚集現象,探究環境的相關性,能提供疫病調查的線索。然而,不同的疾病隱含的空間特性卻可能有差異,必須從疾病的感染鏈開始,探究源頭與傳播途徑上所存在的空間意涵。


圖2 倫敦高登廣場霍亂疫情分布圖


以倫敦高登廣場的霍亂為例,源頭來自於受汙染的水井,傳播途徑則於飲水後罹病,罹病者糞便再汙染水源或飲食,形成糞口汙染的感染鏈(圖3),只要打破感染鏈的任一處,就能減緩疾病擴散。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只要眼口鼻接觸到新型冠狀病毒就有感染機會,而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沫直接傳染,或是接觸到飛沫噴濺後的物體又摸眼口鼻。從中斷感染鏈的方式而言,個人帶口罩、勤洗手是避免形成完整感染鏈的一種方式。若擴大地區或國家的空間尺度,居家隔離、封城及邊境管制等,這些管制人們移動的方法,亦是破壞感染鏈中感染者的傳播途徑。


圖3 霍亂感染鏈


然而,此次疫情的控制為何如此困難,原因就在於感染者未發病或確診前的移動,容易擴大肺炎傳播的機會。例如臺灣疫情案32 外籍看護確診前的移動,就讓社會大眾須努力回想自己過往的行程,或者利用Google 地圖時間軸的移動紀錄,來確認是否與案32 有可能在同一地點接觸過。這種傳播者與接觸者的時空路徑判斷,1970 年代的瑞典地理學家托斯騰‧ 哈格斯特朗(Torsten Hägerstrand)提出的時空地理模型就非常適合,可評估群眾與病患接觸的狀況。例如透過A 感染者與B、C 民眾的移動路徑關係,可以了解A 與B 在時空路徑上是否有交集,或者A 與C 是否有先後到達某一場所的狀況(圖4)。在現今手機不離身的情況下,若能以此概念模型,再藉由感染者手機定位紀錄,發送給時空路徑或場所交集的群眾警訊,將可提高民眾的警惕性,降低疫病傳播的可能。


圖4 感染者與健康者的時空路徑模型


從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控制上,數據資料的蒐集能力已經比起2003 年SARS 疫情進步,若將防疫資料中空間性的因素妥善運用,除了疾病製圖或傳播途徑追蹤外,也可解決許多防疫上的問題,例如從人口或就業空間分布差異,解決口罩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落差,因此在疫病流行的時候,除了醫學相關領域外,屬於空間之學的地理學也格外重要。


整篇下載
普高/公民

口罩防疫戰,政府干預,好?不好?

2020年初,於中國武漢市爆發了嚴重、特殊且高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2個月內快速擴散到世界各地,衝擊各國民生、經濟與生命安全。臺灣與中國相鄰而首當其衝,基於2003年SARS的防疫經驗,政府快速提出嚴格的檢疫及口罩管制政策來因應疫情,因相對他國成效卓著而被視為典範之一。

以口罩的統一徵用與調控政策為例,以下將透過議題融入教案,提供老師在經濟冊次教學時的參考。

是什麼樣的機制,讓臺灣民眾願意配合政策?

而這樣高度的政府干預,對我國整體社會福利真的好嗎?

決策背後又須考量哪些因素?


Step1 時事放映室


不常戴口罩的歐美也瘋搶,口罩防疫真的這麼神?



Step2 活動與討論【戴口罩.知疫情】





Step3 議題討論【管口罩.看政府】




結語

綜合經濟學理論與社會真實情境,我們可以做個小結:

長期來看,價格上升會提高生產者誘因,增加口罩生產數量;而政府干預(如價格與數量管制)可能破壞這樣的市場機制,最後政府只能投入預算補助或自行生產,才能使口罩的供需回穩,並因而減損整體的社會福利。.


然而,正如凱因斯的名言:長期來看,我們都掛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當一國面臨治理危機,如我國這次面臨全球性、難以自控的新冠病毒疫情,若政府未提出有效的管制政策,短期內除了難以因應口罩短缺的需求外,也可能因為其他國家管制而買不到原料(如韓國),或由於原料生產者也提高價格(如歐洲),而讓口罩難以提高產量,甚至發生價格高昂仍供不應求的窘境。

因此,除了我們戴與不戴口罩的選擇外,「政府管與不管」,也是一種理性分析下的選擇。


經濟學提供很棒的分析工具,幫助我們從市井小民到國家政府,

做出當下最理性、合適的決策


  • 教案來源:龍騰議題融入教案「口罩防疫戰—政府干預 好嗎?不好嗎?」,2020年5月出版,可於龍騰經濟生活篇教學光碟取得。
  • 教案作者:新店高中 許庭瑜老師。

Ruwix is the best place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puzzle toys. Go and check it out here!

整篇下載
普高/社會

新型冠狀病毒與試題有約

2020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從中國擴散,隨即向全球蔓延。為因應疫情擴散,臺灣立即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下達各項防疫注意事項與重要政策。由於此病毒為飛沫傳染性疾病,口罩成為防疫必需品,造成各地出現口罩搶購潮。

中國的疫情是以湖北武漢為中心快速蔓延各省,無論南北東西悉數傳出感染病例。武漢是中國湖北省省會,也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故此次疫情被稱為是習近平「中國夢」的黑天鵝,重創中國經濟。

「武漢」之名,實為長江、漢水將武昌、漢口、漢陽三地隔江鼎立的三鎮合稱,一地不存,兩地難支,著名範例即為袁世凱與革命軍的角力:辛亥革命後,黎元洪在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袁世凱派遣北洋軍攻克漢陽,迫使黎元洪議和,進而取得《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的優勢,可知漢陽之失撼動湖北軍政府的存續。請問:


1.引文中的哪一句話,最能凸顯以「空間」觀點分析武漢三鎮影響「歷史」的關鍵原因?
(A)武漢是中國湖北省省會
(B)疫情被稱為是習近平「中國夢」的黑天鵝
(C)長江、漢水將武昌、漢口、漢陽三地隔江鼎立
(D)漢陽之失撼動湖北軍政府的存續



答案 : D

解析 :【歷史題】本題必須符合「以『空間』觀點分析武漢三鎮影響『歷史』」的要求,而(D)的敘述最能呼應引文中提到「一地不存,兩地難支」的空間論點,以及後來袁世凱在攻克漢陽後取得優勢的歷史影響,故選(D)。(A)是敘述一個行政區的客觀事實。(B)是敘述疫情對中國目前經濟的影響。(C)是敘述一個地理上的客觀事實。



2.文中提到臺灣的口罩搶購潮,是因為現在口罩為防疫必需品,民眾與廠商都預期未來口罩價格將持續攀升,造成供給與需求的改變,請問下列供需變動的情況何者與題幹相同?

(A)防疫期間民眾不敢出門,三餐都使用外送平台,業者看準商機也增加配送的員工數

(B)疫情造成全球的災情蔓延,民眾也不敢出國旅遊,各家國際航空公司紛紛取消班機

(C)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許多廠商無限期停工,而民眾擔心未來民生物資將會大缺貨

(D)織襪廠將生產線改為製造防臭抗菌的口罩套,可增加口罩使用的次數,帶來新商機


答案 : C

解析【公民題】民眾與廠商都預期未來口罩價格將持續攀升,會造成現階段民眾想趕快購買,為需求增加;而廠商會囤貨等之後再賣,為供給減少。(A)民眾三餐都使用外送為需求增加,業者增加配送員為供給增加。(B)民眾不敢出國為需求減少,航空公司取消航班為供給減少。(C)廠商停工會使供給減少,民眾擔心未來物資缺貨現在會增加需求。(D)織襪廠將生產線改為製造口罩套為供給增加,民眾在防疫期間會購買口罩套、帶來新商機為需求增加。


3.湖北省位居中國交通樞紐,GDP 產值占超過4%,是汽車工業、光纖半導體產業重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也是中部崛起計畫範圍的重點城市,更是「中國製造 2025」計畫的心臟地帶。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十大領域

1.資訊技術產業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3.航空航太設備

4.海洋工程設備及高技術船舶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7.電力裝備

8.農機裝備

9.新材料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A)中國改革開放的空間策略,是由沿海往內陸開發
(B)武漢有「東方芝加哥」之譽,最主要區位條件為原料區位
(C)中部經濟地帶的發展是承接東部經濟地帶工資提高後的產業移轉
(D)「中國製造 2025」欲擺脫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促成製造業轉型,成為製造強國。

答案 : B

解析 : 【地理題】芝加哥緊鄰五大湖區,從運河、鐵路的興建,便捷的水陸運輸促進都市工商業的發展,成為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更是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而武漢自清朝有九省通衢之名,為中國鐵、公路及水、空運的樞紐,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位置,因此,「東方芝加哥」意指武漢擁有極佳的「交通區位」優勢。

整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