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高/國文
閲讀題組1從疫情看經濟
(一)
1-4為題組
閱讀資料,回答1-4題。
2003年SARS疫情重挫臺灣當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同年七月WHO宣布將臺灣從SARS疫區名單除名,延宕的消費與生產出口逐漸恢復,加上國際經濟情勢變化,政府亦祭出多項振興政策,帶動2004年整體經濟回溫。相似的經濟觸底後反彈的情形也出現在H1N1病毒爆發流行隔年。
下列圖表,「表一」是2003年國內外相關單位對SARS影響臺灣經濟的預測,「圖一」是2001年至2010年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實徵稅收的歷年變化,「圖二」是1999年第一季至2010第一季全國房屋成交量指數與可能成交價指數趨勢圖。
研判單位 |
影響程度 |
行政院 經建會 |
依據主計處五月預測,國際景氣下滑與SARS疫情衝擊將使本年成長率較二月預測的3.68%下修至2.62%,惟執行擴大公共投資與SARS防治及紓困方案,可帶動經濟成長。依據經建會評估,若擴大公共建設執行率達九成,則今年我國經濟成長率仍可達3.09%。 |
財政部 |
估計2003年全年稅收短徵數高達一千零六十六億元,較年初預測可收賦稅下修8.6%;其中四、五、六月受 SARS 影響的稅收短徵數為一百一十八億元。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
近年美伊戰爭重創國際經濟,由於戰事即將進入尾聲,年初IMF預測全球進入景氣復甦階段,卻又在此時爆發SARS,重創亞洲的觀光業與航空業,衝擊投資信心。若疫情無法獲得有效控制,經濟成長率將較去年下降0.8%。 |
表一 2003年國內外相關單位對SARS影響臺灣經濟的預測

圖一 2001年至2010年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實徵稅收的歷年變化

圖二 1999年第一季至2010第一季全國房屋成交量指數與可能成交價指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財政部、行政院主計處、國泰房地產指數2010年第一季季報)
- 對照表一2003年國內外機構對SARS疫情影響臺灣經濟的預測,與圖一呈現的實際情形,最適宜的判斷是:
①有關臺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均較實際情形悲觀
②有關疫情擴散期間的稅收影響,與實際情形相符
③對觀光業與航空業祭出紓困政策,有效穩定經濟
(A)①正確②正確③資料不足
(B)①錯誤②資料不足③正確
(C)①正確②資料不足③資料不足
(D)①錯誤②資料不足③資料不足
- 依據資料推論H1N1病毒爆發的時間是:
(A)2007
(B)2008
(C)2009
(D)2010
- 下列關於影響2004年經濟上揚因素的推論,最不適切的是:
(A)2003年受SARS影響而延宕至2004的消費與出口
(B)美伊戰爭結束,2003年的景氣復甦反映在2004年
(C)政府的公共投資、防疫與紓困方案帶動了經濟成長
(D)房地產交易增加了2003年實徵稅收,提振隔年景氣
- 以下是COVID-19流行期間關於「趁著疫情重挫房價,進場買房」的網路留言。依據上述資料,裕榮與子婷兩人的判斷,何者較為適切?引述資料內容,說明你贊同與反對的理由。(建議作答字數:①②分別為40~50字)
毛毛:我爸說,他在SARS期間買房,房市受到衝擊,很好殺價,現在衝著COVID-19,是不是也是進場買房的好時機?
裕榮:當年房價本來就偏低,而且持續下滑,加上國際情勢影響,才會讓SARS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子婷:當年SARS疫情的確對各行各業衝擊很大,經濟低迷多年,或許可以從未來投資報酬率低的方向去跟賣家殺殺價。
看法 |
我的看法 |
引述資料內容,說明贊同或反對的理由 |
裕榮 |
□贊同 □反對 |
①
|
子婷 |
□贊同 □反對 |
②
|

普高/國文
閲讀題組2 傳播媒體與流行疾病
(二)
5-7為題組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5-7題。
甲
過去的研究顯示,人們會在傳染疾病爆發後產生某些行為改變,如SARS傳播期間口罩的使用和旅行行為變化,及面對麻疹和愛滋病感染風險而加強自我保護等。本研究藉由1998/1999~2014/2015年間美國的流感發病率數據,及2009/2010~2014/2015年間從Twitter收集的社交媒體數據,關注人們發文及轉發包含「流感」(flu, influenza)字眼的推文現象,藉此評估媒體對疾病傳播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媒體介入會帶動社交媒體活動和新聞文章分享,可有效減少感染總人數,縮小疫情高峰的規模。例如在2014年至2015年的資料中,疑似流感的病例大量出現前,Twitter上早已有不少轉發活動,無形中增加人們去醫院就診的比率,提高疫苗接種率。
在這項研究中有個關鍵的假設,即社交媒體的使用者沒有年齡分層。然而根據統計,美國的Twitter使用者偏向18-29歲的成年人,此現象可能造成些微研究誤差,但這占美國成年人口數約10%的樣本數仍比傳統調查方法能獲取的樣本數多。(改寫自Lewis Mitchell and Joshua V. Ross〈A data-driven model for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corporating media effects〉)
乙
H1N1流感大流行初期,為快速掌握民眾反應,及評估大流行初期之風險溝通成效,政府委託公正第三機構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以了解社區民眾的認知、行為改變及口罩購買等相關影響因素。調查對象為全國18歲以上成人,以縣巿分層隨機抽樣,於2009年5月8-9日進行電訪,共完成1122份成功樣本。

圖一 民眾對H1N1流感認知、媒體報導看法、政府支持度及行為改變之統計
(資料來源:何麗莉等〈H1N1 流感大流行初期之民眾認知、行為改變及口罩購買相關因素調查〉)
- 關於流行疾病的傳播,甲、乙二項研究成果共同提及的現象是:
(A)人們會在傳染疾病爆發後而加強自我保護
(B)透過社交媒體數據可以有效監控疾病傳播
(C)人們樂於用社交媒體傳播樂觀的疫情預測
(D)媒體傳播的訊息太誇大,不利於疫情控制
- 小昱有意研究COVID-19傳播現象,閱讀資料後,主張:「甲研究的取樣方式較能夠反映全體現象。」小昱如此主張的理由為何?依據兩則資料內容加以說明。(建議作答字數:30~40字)
- COVID-19疫情來勢洶洶,有專家建議直接依照H1N1流感大流行初期的調查,針對民眾最容易忽略的防疫行為,加以排定宣導的優先次序。下列海報主題,可能被列為最優先項目的是:
(A)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要注意個人手部衛生
(B)叮嚀彼此戴好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C)防疫期間盡量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D)民眾配戴一般外科口罩,把N95留給醫護人員

普高/國文
閲讀題組3傷寒雜病論
(三)
8-11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8-11題。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選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癒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改寫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
- 作者認為學習醫學的好處,不包括:
(A)治療國君和父母疾病
(B)解救貧苦百姓的病厄
(C)維持自身的日常健康
(D)圖謀更好的仕途發展
- 根據作者觀察,當時的士大夫感染疾病時,常見的解決辦法是什麼?請參考示例,加以解釋。(建議作答字數:10~20字)
方法一 |
【示例】恭敬地請巫祝幫忙,向上天祈禱。 |
方法二 |
|
- 作者寫作《傷寒雜病論》,過程中採取的研究方法是:
(A)將過往文獻與自身實際經驗相互參照
(B)蒐集諸多古籍偏方,抄錄相關的病例
(C)訴諸專家見解,訪問眾多醫書的作者
(D)勇於實驗,並將結果撰寫成多本著作
- 關於引發作者寫作動機的時事背景,下列文獻敘述的情境,最接近的是:
(A)說其先祖,漢末大亂,逃去山中,飢困欲死
(B)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C)衣冠之士,雖無身手,或聚徒眾,違棄素業,徼倖戰功
(D)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