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台灣的氣候政策在哪裡?

「請容我問最後一個問題。漢森博士......


撰文/李家維

 

  「請容我問最後一個問題。漢森博士,您對氣候變遷、再生能源及核能有如此深入及堅定的看法,此次來台灣,對我們的政府有何建言?」這是我的提問,9月底「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主持的「毀滅」座談會中,主角是2018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兩位桂冠之一的漢森(James E. Hansen)。唐獎委員會對這位地球科學家的禮讚是:表彰其對氣候變遷發出警訊,闡明氣候變遷作用力與回饋機制的物理特性,並將全球暖化的威脅以量化數據呈現,更不遺餘力的倡導有意義的行動與解決方法。 


  漢森要趕赴機場,留下了這簡答:「我確實有備而來,帶了大量資料和想法。但遺憾又尷尬的是,沒有任何官員理會或詢問我任何問題。」唐獎是全球學術界獎金最豐厚的榮耀,2014年首屆生技醫藥獎的兩位得主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本庶佑(Tasuku Honjo)同獲今年諾貝爾生醫獎,足證唐獎遴選委員之嚴謹及遠見。漢森以圖表簡要說明,現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全球增溫趨勢尚未完全同步,原因是海洋扮演了緩衝角色。但當海水吸收的二氧化碳到達飽和時,災難將瞬間來臨,那是人類無以承受的巨變。他極力主張核能是現今最佳的選項,但不幸的是,少數人綁架了民意,以反科學的方式挑起大眾對核能的恐懼。他認為目前再生能源遠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節能的效果又有限,各國都該理性面對這嚴肅議題。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的最新報告在10月初出爐,40個國家91位作者參考6000篇文獻,提出了絕對警示:人類必須把全球增溫控制在1.5℃以內,這是2015年巴黎協定在無深入研究前訂下的目標,現今已知情況之嚴重遠超預期;全球必須採取主動、積極的措施方能免難,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得在2030年降至2010年的55%,也就是今年排放量的40%,努力得持續到2050年,屆時的排放量要歸零。IPCC警告世人不該再期待增溫2℃時還能平和生活,況且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可能增溫3℃以上! 


  IPCC的新報告特別提及極端降雨,指出人們將很難想像增溫1.5℃時的水患會如何嚴重,更別談2℃了。以全球觀點,今年8月南台灣泡水多日絕非特例,西班牙、哥倫比亞、突尼西亞、卡達等地皆見創紀錄的暴雨洪災,〈水淹家園,請撤離〉是美國紐澤西州的演練案例,台灣的應對之道呢?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