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女人才懂的痛:子宮內膜異位

全世界大約1億7600萬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蔓延到身體各處的子宮內膜組織,導致患者疼痛和不孕。研究人員努力探究這種疾病,最新研究顯示很快將能改進治療方法。


撰文/平克特(Jena Pincott)
翻譯/林雅玲

 

  每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從骨盆腔不正常疼痛的那天開始,都有屬於自己的病情故事。對艾瑪(化名)來說,她的故事可回溯到高中一年級上歷史課時昏倒的那天。婦科醫師診斷是經痛,讓她服用避孕藥治療,避孕藥雖然有效但幫助不大。現年30歲的艾瑪說:「醫師的反應讓我覺得那是心理作用,很久之後我才知道,當女性產生不明確的醫療問題時,就會受質疑。」在第一次昏倒後約莫六年,首次有醫師建議她進行腹腔鏡手術來尋找疼痛原因,她才知道自己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病因是原本應該存在子宮內膜的細胞在身體其他部位附著生長。不過那時,蔓延的子宮內膜細胞已經如附生植物野葛般,覆蓋在骨盆腔內的器官了。 


  若以植物的生態行為來類比子宮內膜異位,就像攀爬在樹木和灌木的野葛,會纏繞上任何接觸到的東西。當子宮內膜細胞附著在身體其他部位時會形成黏連(疤痕組織),這些黏連可能包覆膀胱、腸道、通向腎臟的輸尿管或位於骨盆腔的器官。就算以手術切除病變,通常還是會復發:超過半數患者術後七年必須再度進行手術。外科醫師開刀時,有時會觀察到疤痕組織與腸道、卵巢和坐骨神經黏連,或是受到嚴重擠壓的輸卵管已無法讓卵子通過。儘管子宮內膜異位明顯有害健康,但它至今仍然是個謎。目前已知遺傳扮演某種角色,並找到幾種相關的遺傳變異,遺傳機率大約是50%,不過這些基因仍然無法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或是預測病程進展。長出疤痕的程度以及病變的數量或位置,與症狀的嚴重程度並無相關,這些症狀包括疼痛、大量出血、性生活和排便時的不適,也常常導致不孕。有些患者透過手術和藥物獲得緩解,不過還有一些患者即使只出現輕微病變,雖然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中仍時常感到疼痛。 


  數十年來,子宮內膜異位沒有受到重視,投入的研究經費也不足。2011年發佈的全球女性健康研究,調查了10個國家共1400多名婦女,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引發的疼痛及其他症狀,導致職業婦女的工作生產力每週減少將近11個小時,約佔了每週40個工作時數中的27%。近年來,病患倡議組織、社群媒體行動及女性主導的社會改革運動呼籲大眾關注這個問題,而過去低估女性健康問題和治療不足的醫學界也開始慎重面對這個現象。研究人員正研發工具來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的複雜成因,並開發診斷方法和設計標靶療法。然而,即使女性以行動爭取更好的醫療照護,仍有許多患者未確診並處於痛苦中。 


子宮內膜細胞入侵之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與機械工程學教授格里菲斯(Linda G. Griffith)問道:「這些組織一開始是怎麼離開子宮的呢?」兼任婦科病理學研究中心科學主任,本身也是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格里菲斯,長期思索這個問題,這也是該領域科學家數十年來百思不解的謎,至今還沒有人確切知道子宮內膜細胞如何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 


  一個世紀前提出的「經血逆流假說」(retrograde menstruation)是目前盛行的解釋。當時美國一名婦科醫師桑普森(John Sampson)觀察到,含有子宮細胞的經血能逆流到輸卵管,他推論這些血液會黏連在骨盆腔的器官和腹部內壁,或隨著骨盆腔液擴散到更遠的位置。幾乎所有女性都會發生這個現象,只是通常免疫系統會自動清除。桑普森的假說認為,有時這些細胞會隨意落腳在所到之處,這些錯位組織的表現如同在子宮內,會製造激素受體並回應激素訊號:每個月它隨著子宮內膜增生並分泌激素,也隨著月經週期結束而剝落。但是和月經不一樣的是,這些血液和組織被困在骨盆腔裡而引起發炎反應,時間一久,發炎會進一步黏連形成疤痕組織。 


  然而桑普森提出假說以來,研究人員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很分歧:是游離的子宮內膜細胞(種子)有所缺陷?還是細胞落腳並由此傳播的腹腔環境(土壤)出現問題?種子理論認為,問題出在有缺陷的子宮內膜細胞或幹細胞;土壤理論則宣稱子宮內膜異位主要是因為免疫功能障礙;第三種理論是兩者折衷,基本論點是土壤改變了種子。格里菲斯解釋:「組織中發生病變前,患者的子宮內膜細胞可能仍然正常。」這種觀點暗示免疫系統對於病變組織的反應可能是驅動因素,引起的發炎反應改變子宮內膜細胞中黃體激素和雌性素受體的表現,導致細胞分泌更多雌二醇(estradiol),而讓病變繼續生長,不再受黃體激素調控。2006年研究人員以狒狒進行的實驗發現,把正常子宮內膜細胞注射到骨盆腔,也能誘發子宮內膜異位。 


  范德比爾特大學婦產科教授歐斯亭(Kevin G. Osteen)認為,環境毒素在某些情況下,應該也扮演某種角色。他的研究聚焦於環境污染物中毒性最強的戴奧辛(一種工業副產物),以及類似戴奧辛的化學物質多氯聯苯(PCB),後者廣泛存於肉類、魚類、乳製品和人體各部位(含量有高低不同)。歐斯亭的理論是當子宮內出現這些毒素時,會破壞女性每個月隨生理週期變化的子宮內膜生理機能。他和同事透過一系列實驗讓人類子宮內膜組織接觸戴奧辛,發現這些組織對黃體激素產生抗性並容易發炎。若缺少黃體激素抑制基質金屬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這種酵素負責調控女性每個月生理週期子宮內膜的重建),子宮內膜組織可能會開始擴散到子宮以外的部位。 


  格里菲斯懷疑,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她罹患子宮內膜異位,也許在生命早期已經出現病徵。她認為,經血逆流也許能解釋許多病例,但大概不適用於她。她從初經第一天,就出現極度疼痛的症狀,遠早於子宮內膜產生病變的時間點。女嬰出生後不久,有時會出現陰道出血的現象,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類似格里菲斯的患者,可能在那時就出現子宮內膜細胞逆向移動的現象。甚至在胎兒還未出生,類似子宮內膜的細胞或幹細胞就已出現在子宮外,有時甚至會出現在遙遠的肺臟和腦部,研究人員已經在流產胎兒觀察到子宮內膜細胞移動的證據。格里菲斯解釋:「那些細胞如同定時炸彈,也許就待在那裡,直到女孩進入青春期。」如同癌症,子宮內膜異位也有許多致病因子和症狀。格里菲斯說:「這不像是一種疾病,反而像是許多疾病。」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