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沙地獵手──臀腋蟻蛉

當你漫步在海邊,是否曾注意到沙地上一個個漏斗狀的小凹陷?那是「蟻獅」,一種會製作陷阱、讓螞蟻等小型節肢動物掉入的肉食性昆蟲......


撰文/曹又仁 

  當你漫步在海邊,是否曾注意到沙地上一個個漏斗狀的小凹陷?那是「蟻獅」,一種會製作陷阱、讓螞蟻等小型節肢動物掉入的肉食性昆蟲。會製作陷阱的無脊椎動物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蜘蛛,能自行分泌蛛絲、結網來捕捉獵物。但蟻獅和蜘蛛不同,牠們從棲息環境中取材,利用沙粒來建造陷阱,藉由沙的質地做出有坡度的陷阱,讓失足的小動物身陷其中,無法脫逃。

 

  臀腋蟻蛉廣佈於台灣的沿海沙地,通常可在林投樹、草海桐等植株底部發現牠們製作的沙阱,牠們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歷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在幼蟲期通常稱為蟻獅。臀腋蟻蛉的沙阱常密集聚集在一起,有些研究已發現蟻獅偏好選擇有遮蔽、沙粒質地細或獵物量多的地點建造沙阱,因而聚集在特定的微棲地中;然而,其他研究則提出,蟻獅聚集在一起有不少壞處,例如自相殘殺、競爭食物、容易吸引掠食者注意等。正因為蟻獅聚集現象顯而易見卻又難以解釋,至今仍吸引不少學者投入研究。

 

  2010~2012年間,我持續觀察臀腋蟻蛉的行為,發現臀腋蟻蛉在丟出獵物殘骸、維護沙阱時,常有持續「噴沙」的行為,這些噴出的沙往往直接掉進周遭鄰居的沙阱裡;鄰居接收到沙粒後,並不會變換位置,甚至會有把沙「噴回去」的行為。於是我大膽假設:臀腋蟻蛉或許能藉由「噴沙」行為,感知到周遭鄰居的存在。換句話說,蟻獅不僅藉由自身對各種訊息(例如上述沙粒質地或獵物量)的「判斷」來變換沙阱位置,亦可能「參考」其他個體所提供的訊息來「做決策」。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4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