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性別迷思不「自然」

男人濫交、女人貞潔,這樣的說法根植於20世紀科學家對於達爾文性擇理論的詮釋。隨著動物界各種「例外」現身,長久的性別刻板印象逐一打破。


 

撰文/范恩(Cordelia Fine)、艾爾格(Mark A. Elgar)
翻譯/王心瑩

 

  新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位於澳洲塔斯馬尼亞的荷巴特市,是澳洲一間頗具話題的博物館,最近主辦一檔關於藝術演化的展覽。三位演化科學家客座策展、提供見解,認為演化不只能解釋阿米巴原蟲、螞蟻和羚羊的特徵,也能解釋人類獨特的藝術表現。其中有個解釋把藝術視為一種演化而來的性狀,如同雄孔雀色彩斑斕的尾羽,用以展示身為配偶的優越性,並提升生殖成就(reproductive success)。


  以上情節是否讓你的腦海浮現某位熱情豪放的女藝術家──以大膽突破傳統藝術窠臼著稱,也樂於以無數年輕帥哥做為激發她創作靈感的繆思男神?我們認為不會。


  大膽且濫交的男性,以及與之相反、謹慎且貞潔的女性,這樣的男女形象深植人心。廣為接受的看法認為,男女之間的行為差異是與生俱來,經過數千年的天擇慢慢琢磨,讓他們的生殖潛能達到最大差異。由此看來,男性憑著冒險和好勝等內在傾向,註定在每一個領域佔據高位,無論藝術、政治或科學皆然。


  然而,從生物學角度仔細檢視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行為,會發現最初形塑這些性別差異描述的很多假設都是錯的。舉例來說,很多物種的雌性也會因為好勝或不專一而獲益;此外,男女對於性生活型態的偏好經常很類似。有個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即在適應行為的發展過程中,代代相傳的環境因子會造成影響;以人類為例,這類因子包括我們的性別文化。這在在顯示,性別平等比原先所想的更有可能實現。


風流男和矜持女


  從過去到現在,關於性別不平等的演化解釋源自達爾文的性擇理論。身為自然學家,他透過觀察得出結論:在求偶與交配的競技場上,除了一些例外,通常是雄性面對被挑選的強大挑戰,因而演化出壯碩體型、巨大犄角等特徵,以利在競爭中勝出,贏得領域、社會地位和配偶。同樣地,通常也是雄性演化出極富美學的性狀以吸引雌性,例如亮麗的羽色、優美的求偶鳴聲或濃郁氣味。


  不過要到20世紀中葉,英國生物學家貝特曼(Angus Bateman)才提出有力論點,說明雄性為何傾向主動競爭配偶。貝特曼的研究目標是測試達爾文理論的一項重要假設。如同天擇,性擇的結果是有些個體比另一些更成功,如果性擇對雄性的作用比對雌性強,那麼雄性個體間的生殖成就應該差異較大,從悲慘的輸家到得意的贏家都有。反之,雌性個體的生殖成就應該非常相似。正因如此,雄性如果是傑出藝術家而非平庸之輩,獲得的好處絕對比雌性大得多。


  貝特曼用果蠅測試這個想法。當時沒有親子鑑定科技,但他仍然想盡辦法推測親緣關係,以及計算雌雄配對數目。他的做法相當巧妙,利用帶有不同遺傳突變的果蠅,一種是翅膀上的剛毛特別長,另一種是翅膀向前捲曲,還有一種是眼睛很小或沒有眼睛。這些突變有時在子代身上很明顯,因此貝特曼可藉由計算存活子代中各種突變的數量,估算每一種成蠅生下多少隻後代。他從這些數據推斷,雄性的生殖成就確實比雌性呈現更大變異(以子代來估算)。貝特曼也指出,只有雄性的生殖成就會隨著配對數目增加而上升,他認為這種結果正是雄性為何要彼此競爭、讓雌性從中挑選的原因:雄性的生殖成就主要受限於他能夠播種的雌性數量,而雌性與單一雄性交配即可獲得所需的全部精子,並達到穩定的生殖成就。


  剛開始,學者大多忽略貝特曼的研究。但20多年後,如今任職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崔弗斯(Robert Trivers)讓貝特曼的研究在科學界聲名大噪。對於貝特曼的想法,崔弗斯的詮釋角度是雌性對生殖的投資比較高(又大又胖的卵相對於瘦小的精子),並指出這最初的不對等可一路從配子期延伸至妊娠、哺育(如果是哺乳類就包括哺乳)和保護幼體。因此,正如同消費者選購汽車會比購買用過即可丟棄的便宜小首飾花費更多心力,崔弗斯認為投資較高的性別(通常是雌性)會堅持與最好的對象配對。而重點來了:投資較低的性別(一般是雄性),理想上會把便宜且量多的種子盡可能散播得越廣越好。


  這番道理很簡練也有說服力,因此並不意外隨後的研究認定許多物種都符合所謂的「貝特曼-崔弗斯原理」,甚至把一些雄性投資較高的不尋常物種也包含其中。例如某些螽斯類物種,雄性對生殖的投資就比雌性高,在交尾期間除了提供精子,還貢獻一個富含營養的精莢,因此雌螽斯會彼此爭搶機會接近雄性。


  貝特曼-崔弗斯原理似乎也對人類社會的性別動態提供合理的解釋。舉例來說,一般認為女性比較沒興趣與眾多對象隨意發生性行為,而且較有愛心,比較不好鬥也不愛冒險。套用貝特曼-崔弗斯原理,女性的這些行為傾向是為了保護她們的投資。最近,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力勸女性在工作上「挺身而進」、爭取高位,卻引來反對聲音;反對者認為冒險和競爭這些特質在男性身上演化得比女性更顯著,是因為會得到較大的生殖回饋。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