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車諾比事件扼殺核電發展?

核電廠的建造成本高昂加上各國用電量不如預期,才是主因。


 

撰文/馮希普爾(Frank von Hippel)
翻譯/甘錫安

 

  儘管車諾比事件和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可能導致癌症,但以每單位電力的平均死亡率而言,核電顯然比燃煤發電安全。2010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指出,如果當時全美104座核能反應爐在2005年都換成燃煤發電廠,增加的空氣污染量將使早產死亡人數每年增加數千人。

 

  然而,許多人對於輻射造成的長期影響,擔憂的程度往往高於空氣污染造成的影響。車諾比事件發生20年後,對烏克蘭人進行的幸福感調查發現,相當於每年自然暴露值的額外輻射劑量,可能降低生活滿足感、提高心理疾病罹患率以及減少預期壽命。

 

  這些擔憂使核電廠的建造數量在車諾比事件後大幅減少,但其實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是開發中國家的電價不再下降,用電量因此大幅減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1974年預測,到2016年,美國的電力需求相當於3000座大型核能反應爐;但現在只需要500座就足以供應全美用電量,不過還需要更大的發電量來應付尖峰時段的電力需求。

 

  另一原因是1950年代核電倡導者宣稱核電「便宜得難以估計」,但其實相當昂貴。核燃料的成本確實很低,但核電廠的建造成本很高,尤其是在北美洲和歐洲,平均每座反應爐需要花費60億~120億美元。費用如此高昂是因為安全標準越來越嚴格,以及核電廠建造工程越來越少,合格的建築工人亦然,使得為了修正錯誤而造成工程延宕,額外增加成本。核電的未來目前多半掌握在中國手中,2008年以來,新建的核電廠約有一半位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核能工業也開始向其他國家提案。不過,現在全世界的用電量已是1970年代的三倍之多,但中國的建造速率仍遠低於1970年代的美國和西歐,顯然趕不上需求。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核電比例雖有成長,但仍只有10%。

 

  因此,在改變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上,核電已經成為有用但較為邊緣化的角色。車諾比事件打亂了它的前景,但不是造成核能技術式微的唯一因素。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