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最古老的幼童化石

新發現的阿法南猿人骨架,再度引發專家辯論:人類的行走姿勢是如何演化的?


撰文 黃凱特(Kate Wong )
翻譯 王道還
 

孩子臉

這個最近公開的阿法南猿人化石,暱稱「賽蓮」,死的時候只有三歲。賽蓮的骨架比著名的露西還完整,例如露西的頭顱大部分都沒找到,賽蓮的不僅保存下來,而且完整的不得了。  

阿法(Afar)這片乾旱的不毛之地,位於衣索比亞的偏僻地區,一直是古人類學者最愛去的化石獵場。有一度,許多人族動物都在那兒生活。所謂「人族」(hominin),是指人與黑猩猩的始祖分化之後,人這一支裡的所有物種。

 

   阿法這地方很出名,也許是因為「露西」(Lucy)就是在那兒出土的。露西是生活在32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遺骸,屬於南猿人屬阿法種(簡稱阿法南猿人)。現在,學者又在迪奇卡(Dikika)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具教人驚豔的阿法南猿人骨架標本,距露西出土地點,不過四公里。露西過世時,已經成年,新化石是一個女孩的遺骸,她雖然生活在330萬年前,大家卻叫她「露西的孩子」。

  其他那麼古老的人類祖先化石,沒有一具比她更完整;連露西都比不上。此外,迪奇卡出土的化石是最古老的人族兒童骨架,它給了科學家一個空前的機會,研究我們遠古親戚的發育過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所主任約翰森(Donald C. Johanson)評論道:「要是露西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石發現,這個孩子就是21世紀到現在為止最偉大的發現。」著名的露西正是約翰森在1974年11月底發現的。

幸運兒
  2000年12月10日下午,由阿連塞吉德(Zeresenay Alemseged)率領的化石獵人(搜尋化石的人)發現了那個孩子的化石。當時阿連塞吉德是人類起源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他在德國萊比錫的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服務。一開始,化石的小臉只有一部份露出地面,大部份骨架仍然藏在一個甜瓜大的砂岩中。但是,阿連塞吉德回憶道:「我立刻就知道,那是人的化石。」因為它的眉骨平滑、犬齒小,還有其他類似人的特徵。不過,進一步的鑑定,得等到化石全部取出後才能進行。而從石頭裡取化石,就費勁兒了,必須小心翼翼,以牙醫用的工具將化石周圍混凝土似的石質一點兒一點兒修理掉。

  阿連塞吉德花了五年才把這孩子的關鍵形態特徵修理出來;許多骨骼仍在岩石中。儘管如此,這個化石已經提供了寶貴線索,讓專家對阿法南猿人有了新的認識──大部份專家都認為,阿法南猿人是我們這一屬(人屬)的祖先。2006年9月21日,阿連塞吉德與他的團隊在《自然》發表了兩篇報告,描述這個化石,以及遺址的地質、古生物學脈絡。同時,他們在衣索比亞舉行記者會,宣佈這個發現,並為這個孩子取名為「賽蓮」(Selam)──在衣索比亞的幾個原住民語中,「賽蓮」的意思都是「和平」──祈望正在阿法地區交戰的幾個部落,能走向和平。

  這副化石人骨,大概是個三歲女童的,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整副軀幹骨,只有肢骨不全。連不比夏威夷堅果大的膝蓋骨,也保存下來了。許多骨頭沒有散開,仍然保持原有的關連。這麼完整的人類祖先化石實在很罕見,孩童的化石更罕見,因為孩子的骨頭脆弱多了,不易保存下來。這麼完整的兒童骨架化石,只有距今五萬年前的一個尼安德塔小孩比得上。

走路還是爬樹?
  團隊裡的地質學者溫恩(Jonathan G. Wynn)是美國南弗羅里達大學地質系助理教授。賽蓮的保存狀況極好,加上遺址裡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使溫恩相信,賽蓮死了之後很快就遭洪水淹埋。至於她是死於洪水,還是死後落水,不得而知。

  雖然賽蓮死亡時只有三歲,她已經具備了阿法南猿人的特徵。例如她的口鼻部突出、鼻骨窄,就與南非出土的唐孩兒(Taung child)截然不同──唐孩兒屬於另一個物種:南猿人屬非洲種(簡稱非洲南猿人),生活在250萬年前左右。賽蓮的下顎與哈達(Hadar)出土的人類下顎很像;露西與其他阿法南猿人化石就是在哈達出土的。

  專家對阿法南猿人的行動模式很感興趣,但是過去出土的化石都令人困惑,因為他們體骨的形態特徵,是像個拼盤的組合,賽蓮也一樣。學者同意,阿法南猿人能在地面上以兩腿行走。但是,自1980年代起,專家為了他們是否也適應樹上的生活而爆發辯論,因為雖然阿法南猿人的下半身已適應以兩腿行走的行進模式,他們的上半身仍然保留了許多為適應樹棲而演化出來的原始形質,例如長而有曲度的手指(適合抓握樹枝)。一個陣營主張,阿法南猿人完全在地面上生活,他們上半身適於樹棲的形質,不過是樹棲祖先遺傳下來的演化包袱。另一個陣營反駁說,要是阿法南猿人幾十萬年都擺脫不了那些形質,表示那些樹棲形質還很重要;換言之,阿法南猿人還沒有完全在地面上過活。

  賽蓮與其他的阿法南猿人一樣,兩腿適於走路,手指適於攀爬。但是她的肩胛骨提供了新資訊──過去沒有發現過阿法南猿人的肩胛骨。根據阿連塞吉德的觀察,賽蓮的肩胛骨與大猩猩的最相似,尤其是肩關節,與猩猩的一樣,都朝上,現代人的肩關節則朝向身體側面,兩者判然有別。阿連塞吉德說,猩猩類型的肩關節,也許適於兩手高舉過頂的姿勢,而猿類在樹上攀爬,兩手必須高舉過頂。(儘管大猩猩成年後就不上樹了,牠們在成年以前,的確會在樹上消磨時光。)

  此外,賽蓮的內耳也提供了樹棲傾向的線索。阿連塞吉德的團隊利用電腦斷層造影技術,檢查賽蓮的半規管系統,維持平衡的重要機制就在裡面。研究人員發現,賽蓮的半規管與非洲大猿、非洲南猿人相似。他們推測,這表示阿法南猿人以兩腿在地上走路,但並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迅速、敏捷。我們也可以說,阿法南猿人不擅於分別操控頭與身軀的運動──我們能持續地跑步,訣竅在我們有這種本領。

  阿連塞吉德的結論是:阿法南猿人能以兩腿在地上行走,但他的上半身至少有一些特徵是適應樹棲的形質。1983年,美國紐約石溪大學解剖學教授史登(Jack T. Stern, Jr.)與同事,研究露西以及同時代的其他古人類化石,已經得到相同的結論。史登評論道:「我很高興知道,這篇論文表明了我可能是對的。」約翰森同意,現在支持阿法南猿人仍然花部份時間在樹上活動的證據,比過去堅強得多。他說道:「過去,我堅決相信阿法南猿人完全生活在地面上,以兩腿行走。」但是將最近的發現考慮進去後,「阿法南猿人會利用某些樹上棲境,在夜裡睡覺,或是採集熟悉的食物,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