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合成鑽石難辨真假

"新的合成方法,使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越來越接近了。"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翻譯/王季蘭 

 

  消費者現在已經愈來愈不能分辨合成鑽石和「真的石頭」之間的差別了。自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已能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把碳原子放置到天然或合成的微小鑽石晶種表面,來「培植」人工鑽石;但珠寶商仍能用放大鏡發現到表面的瑕疵。然而,一種能更精細控制晶種周圍溫度梯度的方法,正逐漸去除這種遮掩不了的瑕疵。



  這個合成方法是讓晶種慢慢增長,以避免合成過程所需的金屬原子掉入正在生長的鑽石內,造成顯而易見的雜質。要利用這個方法合成一克拉大小的鑽石,須耗時一個星期。因為雜質並不會影響鑽石的硬度,所以工業上用來做切割的鑽石,合成的時間可以較短。工具用的複晶鑽石塗層,則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製造的。 



  最早的帶狀壓合機是利用活塞來擠壓晶種。至今仍有兩家工業合成鑽石的龍頭製造商在使用這種方法,一家是奇異公司,另一家是天然鑽石王國戴比爾斯,但這兩者都不是合成寶石的零售商。據報導,俄羅斯的物理學家已經製造出一台球面壓合機,能有效控制沉積作用,使寶石的增長更快更純淨,然而細節部份屬於專利,無法對外透露。一家在美國弗羅里達州沙拉索達市新成立的公司「寶石之道」,最近聘請了幾位俄羅斯的「煉金術士」,打算每一年要製造出幾千顆合成寶石。 



  這樣的寶石競賽,使得檢驗實驗室必須發明更精密的儀器以預防合成寶石魚目混珠。美國麻州的愛達瑪斯寶石學實驗室已研發出一台分光光度計,可發出全光譜的光,穿透寶石後,偵測被氮原子簇吸收的特定波長;氮原子在天然寶石中相當常見,卻是合成寶石所沒有的。其他儀器則是檢測寶石在雷射照射之下發出的冷光。



  鑽石商擔心,隨處可見的高品質合成鑽,可能會磨蝕消費者對天然寶石的信心,但是,倘若合成鑽石和真鑽一模一樣、一顆顆原子都各就各位的話,它難道不是真的鑽石嗎?讀者何不試用以上的邏輯來想想情人節當天的情況:「親愛的,這顆鑽石代表我對你的愛。我是在特力屋買的,就在電動工具那一區隔壁。」



你知道嗎?


◆的確是立體派:等軸晶系的鋯石「寶石」是第一種成功合成出來的仿鑽,但它們不會被當做合成鑽石,因為它們不是碳。其方法是讓氧化鋯粉末在正常的大氣壓力、2400℃的高溫之中,與其他化合物如氧化鈣或氧化鎂熔融,冷卻後便會形成結晶。利用簡單的熱偵測器便可以分辨出這種幾可亂真的「寶石」。 
◆變形的價格:許多鑽石其實都不是純碳。鑽石的某些特定結晶位置,若被其他原子佔據,便會使鑽石呈現另一種顏色;例如氮會使鑽石呈現黃色,硼則是藍色。大約有1%的鑽石是不含氮的,但是它們可能會因為晶體變形的緣故,而呈現褐色。若是把這些寶石在60000大氣壓和2500℃的環境下,放到合成鑽石的機器中壓合,基本上可以把變形的結晶面拉長,幾分鐘之內,便能產生一顆完美無瑕的寶石。一顆幾百美元就可買到的「褐寶石」,在淨化之後身價會高漲到一萬美元;比起從晶種去合成鑽石所需的昂貴成本,這或許有效益多了。 
◆壓合鑽石鼻祖:據說瑞典斯德哥爾摩ASEA實驗室的馮普拉登在1953年即製造了第一顆合成鑽石,但是他並未對外發表結果。1955年,由霍爾領軍的奇異公司研究小組,成為歷史上首次把碳變成鑽石的團隊。目前,霍爾和他的兒子大衛在美國猶他州的普洛伏主持一家名為「諾瓦提克」的公司,專門生產製造合成鑽石的壓合機。 



合成鑽石的溫床 


  鑽石壓合機是利用水壓活塞擠壓一個特殊容器內的鑽石晶種,其壓力高達55000大氣壓(每平方公分約57公噸重);同時電流會將容器加熱到1400℃或更高的溫度。



  在製作的過程中,小容器內的鑽石粉末會通過熔融的鐵鎳混合層向下擴散。這些鑽石粉末會在熔融的金屬中溶解,然後碳原子就一次一個地凝結在下方溫度比較低的晶種上,就像煙霧般的水蒸氣會凝結在較冷的玻璃上形成小水珠一樣。合成鑽石的晶種是一粒天然或合成的微小鑽石碎片,這粒晶種會在一星期後長成一克拉鑽石。若是壓力不夠,這些碳原子便會形成石墨。 



鑽石的結晶結構 


  天然鑽石(圖左)的結晶結構是八面體,若將鑽石置於紫外光之下照射,使之發出螢光,即可看出。合成鑽石(圖右)則具有立方體結構,也可以從螢光看出。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