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機不苦惱 對抗高空不適症有撇步
"很多人都搭過飛機,一旦上了天空,人體處在低壓環境中,身體可能會產生如缺氧、脹氣、耳鳴等反應,如何才能改善或避免這些症狀? "
文/盧衍良 |
目前大型民航機的飛行高度往往超過10000公尺,此時外界壓力會降至0.25大氣壓力以下,如果客艙不加壓,人體將會呼吸困難而造成缺氧。大多數的人在海拔3000公尺處會感到呼吸困難,而患有胸腔疾病或是長期大量吸菸者可能在未達此高度就呼吸困難,因此,飛機上的客艙壓力調節裝置會使客艙壓力維持在相當於海拔1500~2400公尺的範圍。
高空氣體膨脹效應
壓力變化也會造成耳朵不舒服,中耳與外耳之間有一耳膜,由於中耳內部壓力不易與大氣壓力迅速平衡,當兩邊壓力不相等時,耳膜會向壓力小的一邊凸出,特別是下降過程比爬升時明顯。飛機爬升時,外界氣壓減小,中耳來不及調整,內部壓力會大於外界的壓力,不過中耳內部氣體可經由鼻腔排出,使耳膜的內外壓力達成平衡,因此不容易造成疼痛;但下降時,特別在4500公尺以下,因壓力變化較大,外耳壓力會很快大於中耳內部壓力,因此耳膜會向內凸出,造成疼痛,感冒的人症狀尤其明顯。
要克服耳膜疼痛的症狀,可以嚼食口香糖,藉由咬合的動作讓頭顱內的腔室間壓力達到平衡,也可以用「閉口、捏鼻、鼓氣」三合一的Valsalva動作減輕疼痛。Valsalva與擤鼻涕動作很像,即嘴巴緊閉,用手將鼻孔捏住,然後用力呼吸,強迫體內氣體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即能使中耳、外耳壓力平衡。
高空減壓病
有些人出國旅遊時會去潛水,由於潛水時人體處於高水壓環境中,大量氮氣會溶解於體液,且潛水越深、越久,氮氣溶解量就會越多,但上岸後,因為壓力降低,原先溶於體液中的氮氣便會在身體組織中形成細微氣泡,若是潛水後立刻搭飛機,這些氮氣氣泡便會膨脹而阻塞血管、壓迫神經或引發血液病變,發生更嚴重的「高空減壓病」。因此若是出國旅遊潛水後,應避免於24小時內飛行,多留一點時間讓體內的氮氣透過肺臟排除。
在高空中,除了胃脹氣、耳鳴,較敏感的人可能會發現鞋子、腰帶都會變緊,這也是氣體膨脹造成腳腫腰粗的生理變化。因此若想舒適的乘坐飛機,搭機前最好注意飲食、避免潛水活動、穿寬鬆衣服,就能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了。
客艙失壓怎麼辦?
每個人缺氧的症狀都不太一樣,通常包括頭痛、暈眩、疲勞、興奮感、噁心、視力模糊、呼吸不順、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心智行為改變、判斷力變差、意識喪失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任何程度的缺氧都會造成傷害,值得注意的是,缺氧的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但對個體判斷力的損害卻可能已經發生,因此即使像飛行員這樣具有豐富相關知識的人,也可能因未察覺而無法立刻化解缺氧的危機,造成空難。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9年5月號 ,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