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網球鷹眼 -界內還是界外?

"最近在各大網球錦標賽搶盡鋒頭的,就是「鷹眼」追蹤系統,它可判定球的落點在界內還界外。 "


撰文╱菲謝蒂
翻譯/甘錫安

 

  鷹眼系統的10具攝影機會將24GB資料輸入影片處理軟體,記錄每次發球及擊球的即時位置。電視轉播人員於2002年開始採用這套系統,用以加強播報內容。2006年3月,NASDAQ-100網球公開賽成為職業巡迴賽中首開先例允許選手質疑裁判對界內外判決的賽事,最後由複審官員參照鷹眼的影像做出最後判決。

 

  今年,不是在紅土球場進行的大滿貫賽和大師賽,都採用了這套系統。在比賽中,每位選手每盤有兩次質疑判決的機會。有些場地會在裁判複審時,以電腦重播鷹眼系統的影片,讓觀眾也能參與。根據此系統的發明者霍金斯表示,受質疑的判決中,有33~40%最後被鷹眼系統推翻。

 

  成立「鷹眼創新科技公司」的霍金斯,擁有人工智慧博士學位,專精於視覺處理。這套系統原先是為板球而開發,後來電視播報員用來分析投手的球路,但比賽卻沒有用它來處理判決爭議。霍金斯說:「這是文化問題。」他並且表示,美國職棒大聯盟對這套系統也興趣缺缺,因為主審對好壞球的判定,才是比賽的重心。

 

  許多頂尖網球選手表示相當欣賞鷹眼系統的精確判決。裁判則表示,發球和擊球速度越來越快,鷹眼可分擔一些壓力。球迷則似乎很喜歡判決爭議所帶來的戲劇性發展。鷹眼系統的單一場地安裝與運作成本每週高達4~5萬美元,但體育場擁有者正在和佳能與索尼等公司洽談贊助事宜。

 

  只要略做調整,鷹眼就可即時判定每次擊球,球出界就發出訊號,一舉取代所有線審。霍金斯表示:「不過沒有人想這麼做,因為這樣比賽就太乏味了。身為運動迷的我,也覺得這樣對比賽不好。我們已在人工與科技間取得不錯的平衡。」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