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智力測驗如何測出智商?

"智商是個分數,由智力測驗所測得,而測驗的制定則須先對「智力」做出定義。有學者定義:敏銳、反應快就是上智;有些學者則認為,能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者,為有能力的人。 "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回答:

  智商是個分數,由智力測驗所測得,而測驗的制定則須先對「智力」做出定義。有學者定義:敏銳、反應快就是上智;有些學者則認為,能適應新環境、解決新問題者,為有能力的人。 

  有了定義,就能依定義編製智力測驗。首先必須證明所編的測驗有效度、信度,而且是標準化、有常模的。效度(validity)是指測驗可以測到它所要測的特質,此特質是依定義產生的;信度(reliability)則指測驗的可靠程度,例如重複施測所得分數間有相當的一致性,或是不同人對同一位學生做測驗,有相當一致的評分。為求信度,測驗講究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包括試題的選擇、施測的程序都有一定且標準的要求,不論什麼人施測,過程都是一樣的。因此一個標準化、有信度、效度的智力測驗不會在書店公開販賣,更重要的,一定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如心理師,才能給測驗並解釋測驗分數所代表的意義。 

  測驗分數必須與常模(norms)比對。常模是針對有代表性的個體(稱樣本)的分數所做的一個系統的分數分配表。最簡單的分數是計算心理年齡(mental age, MA)。心理年齡指各年齡層平均可以通過的題目數。當個體做了智力測驗,將其所通過的題目數與各年齡層平均通過的題目數比對,找出他的心理年齡。為方便跨年齡間比較,以心理年齡除上實足年齡(CA)可得到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公式寫做IQ=MA/CA﹡100。 

  一般而言,每一年齡層的智商呈常態分配,如鐘型曲線(bell shape),可表達由最高到最低的分佈情形。

  第一個正式的智力測驗由法國學者比奈開發,目的在找出小學裡學習有困難的孩童予以補救教學。但沿用至今,智力測驗似乎成為判斷聰明才智的尚方寶劍,造成智力成績有兩刃劍效果。一方面,不論分數高低,讓個體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是「低人一等」,並依此看法逼自己更努力或是覺得自己沒能力可努力而放棄,這稱「自驗預言」,是心理學上肯定的現象。另一方面,有「高人一等」的人也可能看自己「懷才不遇」、「大才小用」,怨天尤人,而自毀前程。顯然,一個籠統的IQ只讓人對自己有模糊的期許,不能說明一個人的能力所在。以特殊教育領域為例,許多研究指出,智力測驗的一個分數,不能幫助老師判斷如何「加深」或「補救」教學,而有許多呼籲,要求放棄智力成績,藉用更細緻的診斷或鑑定工具,找出特定領域,如學生在語文上是語音、詞彙或是記憶等方面有特殊表現,以進一步設計教學。 

  目前最需要定義智力者,看起來是智慧機器研究人員。為使機器能代替人力(或人腦),如智慧吸塵器,研究者需知道人手清掃的過程並定義所謂的「吸塵智力」,使機器能將地板清掃得乾乾淨淨。這些研發也是以特定工作、特定領域為目標來定義。簡單說,智力測驗是不是可以測出人類智商?如上所述,智商是人所定義、測驗出來的。若我們的智力與智慧要靠他人來定義,我們與機器可能就沒什麼差別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