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策馬散播印歐語

原始印歐語究竟發源於何處,遺傳證據使爭論越演越烈。


 

撰文/賈克布森(Roni Jacobson)
翻譯/李之年

 

  5000年前,來自烏克蘭大草原的遊牧民族策馬橫越歐洲及部份亞洲,傳播其母語成為許多現代語言的起源,包括英語、西班牙語、北印度語、俄語以及波斯語。這個古老的語言稱為原始印歐語(PIE),關於PIE的來歷,上述假說是目前最廣為人接受的說法。最近發現的基因證據也支持這個假說,不過也引人質疑這個史前語言是怎麼演化並開枝散葉的。 


  PIE並無書面記錄,但語言學家相信大部份詞語已經重建出來,有些詞彙至今仍在使用,包括「水」(wó dr)、「父親」(pH2-ter)以及「母親」(meH2-ter)等。1950年代美國考古學家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首度提出庫爾干假說(kurgan hypothesis),認為PIE發源地在現今烏克蘭。金布塔斯追溯語言源頭至顏那亞人(Yamnaya),他們是烏克蘭南方草原、馴養馬匹的遊牧民族。 


  2015年,一連串研究分析人類骨骸的基因序列,這些遺骸來自歐亞大陸多個區域。研究數據顯示,約莫公元前3500年,歐洲現存的人類基因庫約有75%被顏那亞人的基因取代,而這也是不少語言學家推測的PIE發源時間,考古學家推測馬匹馴化大概也在同一時期。合併考古學及語言學證據來看,基因數據大大偏向庫爾干假說。 


  然而,新發現使問題更加複雜。去年6月一篇發表在《人類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2名顏那亞人及其嫡系祖先與後代的粒線體DNA基因序列。這些遺骸是在現今烏克蘭地區的墳塚(或稱庫爾干,假說便是以此命名)所發現。自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大約公元前4500~1400年),經年累月的遺體層層堆疊──歐洲基因置換也大約發生在此時。 


  最早期及中期樣本裡的粒線體DNA(遺傳自母親)幾乎全是當地人。不過最近期樣本裡的粒線體DNA,有來自中歐的DNA,包括現今的波蘭、德國及瑞典。美國大峽谷州立大學的考古學兼遺傳學教授尼基廷(Alexey Nikitin)說,由此結果可知「古人曾兩地來回遷徙」,他換句話解釋:「遷徙的人們並非一去不回。」 


  尼基廷表示,這些發現讓庫爾干假說「可信度大幅提高」,但他也斷言,新結果亦顯示遷徙範圍比原先所預測的還小;從距今更近的樣本可見,古人顯然最遠僅達中歐便折返,即使PIE最後傳播至英倫諸島。尼基廷也相信PIE的傳播方式,並不像一般認為的那樣暴力,他說:「基因置換可以用戰役來解釋,但這不太可能是原因。」 


  美國哈特威克學院的人類學家安東尼(David Anthony)是好幾項先前基因研究的共同作者,但他未參與該研究。他稱這項新發現相當有說服力,「馬匹馴化替大草原搭起了橋樑,一端可策馬遠赴印度、伊朗,另一端則可達歐洲。」他進一步解釋:「當顏那亞人遷移至東歐及西歐時,他們的基因特徵與當地之前的基因特徵大相逕庭。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了解原始印歐語是怎麼散播出去的,以及為何地圖上遷徙的路徑如此一目了然。」 


  然而,安東尼並不同意遷徙範圍小且過程平和的說法。他表示,由於當時沒有書面文字,語言傳播大都只靠口耳相傳,可見使用PIE的人曾大肆橫掃歐亞。他相信從語言學及考古學證據,包括在墳墓中找到的武器,可看出使用PIE的老祖宗習慣打打殺殺。不過尼基廷反駁,斧頭不過是單純「裝飾用」的器具罷了。 


  兩派研究人員都諄諄告誡,不可過度解讀單一的基因證據,許多其他社會文化因素也會影響語言的傳播。「語言移轉一般會向經濟地位高、政治權力大、較具威信的一方靠攏。」安東尼說道,「在最殘酷的情況下,倖存一方的語言會佔上風。」(李之年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