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鮭魚下蛋 力可移山

持續數百萬年的鮭魚繁殖活動,竟能造成河床侵蝕!


 

撰文/緬因(Doug Main)
翻譯/林慧珍

 

  魚的傳宗接代或許算不上大事,但歷經好幾百萬年不計其數的產卵活動之後,竟能在地理景觀上留下痕跡。在最近一項研究當中,科學家模擬鮭魚產卵對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河川造成的影響,發現鮭魚的交配行為其實是形塑該地區山坡地形的驅動力。 


  鮭魚會從大海回到出生的河流中進行繁殖,雌鮭魚只要發現石塊或沙礫大小適中的地點,就會在那裡挖洞做巢穴並產卵。一旦雄鮭魚使卵受精,雌鮭魚會接著在巢穴上游再挖一個洞,並用挖出的沉積物覆蓋巢穴。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水生生態學家弗雷米爾(Alexander K. Fremier)說,雌鮭魚的挖洞行為讓沉積物和礫石更容易向下游移動,導致河床侵蝕。 


  弗雷米爾和同事在實驗溪流中蒐集鮭魚造成的侵蝕率資料,再利用此數據推算河川實際遭受這種侵蝕作用數百萬年後的可能結果。這項研究發表於去年9月的《地貌學》(Geomorphology)期刊,顯示比起那些不曾有鮭魚產卵的河床,某些溪流的產卵活動可能導致河床高度多降低了30%。 


  華盛頓大學地貌學教授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評論這項研究以有趣的方式「描繪了生物活動與一般認為的物理作用兩者間的關係有多密切。」 


  蒙哥馬利團隊的研究顯示,山脈的隆起可能促進鮭魚的多樣化、特化以至新物種的形成。新的研究證據指出,鮭魚產卵還可能藉由改變侵蝕速率及河流坡度而進一步增強這些作用。蒙哥馬利認為,相較於山脈隆起,任何這類活動的影響都微乎其微,但他補充道:「弗雷米爾團隊開啟了一扇大門,探討這類現象及其產生的連鎖效應。」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