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消失中的語音

有咂嘴音的語言寥寥可數,可能是現代人的口腔構造大多已較難發出。


 

  咂嘴音(click sound)很適合當子音,非洲某些語言會發出這類聲音,那為何在大多數人類語言中不常聽到咂嘴音?原因或許出在解剖構造上。 


  上排牙齒和上顎間有一個稱為齒槽脊(alveolar ridge)的圓形凸塊。先前的研究指出,有些會說咂嘴音語言的人,齒槽脊很小或甚至沒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莫錫克(Scott Moisik)和荷蘭馬克士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的德迪烏(Dan Dediu)在近期研究中建構生物力學模型,來模擬具有不同大小齒槽脊的聲道(vocal tract)如何發出咂嘴音,結果發現齒槽脊較大顯然不利聲道發出此音:齒槽脊較大,存留口腔內的空氣就較少,需要更大的肌力來發咂嘴音;研究結果在2017年1月發表於《語言演化期刊》。 


  他們認為,此結果可佐證有些解剖構造不利於發咂嘴音;但對個人來說或許影響不大,齒槽脊大的人仍可學會咂嘴音語言。不過模型顯示,這些人可能會覺得咂嘴音不好學或老是發錯音,經過幾個世代,不擅發出此音的狀況漸增,或許正因如此,這類子音在全世界語言才如此稀罕。 


  以往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演化幾乎不受外在因素影響,而這項發現並非首度質疑此傳統假說的研究。近期其他研究人員表示,地理背景、環境條件、遺傳等因素可能都與語言演化環環相扣,而莫錫克和德迪烏的研究進一步指出人體解剖構造的單一特徵,並量化此項特徵對特定語音的影響。 


  法克斯(Susanne Fuchs)是德國萊布尼茲普通語言學中心的資深研究人員,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她評論這項研究結果令人信服,但也提醒,這可能引發雞生蛋和蛋生雞的矛盾:「從年幼到青春期,個人的上顎會逐漸定形……其中也會受到時常發咂嘴音的影響。因此,在歷史長河中,聲道特徵的發展很可能與發咂嘴音兩者並行。」(李之年 譯)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