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優「鳥」神鼓

很多動物都會製造工具,但製成的工具都和食物取得有直接關係。棕樹鳳頭鸚鵡的製鼓和創造個別化的旋律,確實是別具一格的「創造力」展現!


 

撰文/曾志朗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
In the jungle, the mighty jungle
The lion sleeps tonight
In the jungle, the quiet jungle
The lion sleeps tonight


  好老、好老的一首西洋流行樂曲,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歌,也能哼上幾句。在迪士尼動畫電影「獅子王」裡,它是主題曲之一。當樂音響起,祖魯語的和聲A-weema-weh, a-weema-weh, a-weema-weh重複幾次之後,歌者以高亢的嗓音,唱出兇猛的雄獅安睡了,叢林回歸寧靜,鄰近聚落的人們也得以安心休息的情景。歌詞簡單,旋律優美,和聲節奏分明,聆聽之際,腦海浮出非洲草原上倉皇的生命,終得過個平安夜的祥和畫面。你看,那紅通通的太陽,以大於平常數十倍的體積,沉落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成群的烏鴉散停在孤立的大樹枝幹上,遠處的長頸鹿、斑馬、河馬、犀牛、鴕鳥慢慢移動,腳步聲透露了平靜後的疲憊,彷彿說:「又過了一天了,早點休息吧!」感謝南非祖魯族作曲家索羅門.林達(Solomon Linda),譜出這麼一首百聽不厭的非洲民歌,描繪出一幅生命力十足,又開闊又自由的非洲風光,讓聽者無不對那生生不息的美好意境產生共鳴。 


  歌聲清婉,撩動心思;樂音激昂,揚情滲魂,創造了非物質的藝術文明。人類在演化的路程,節奏和韻律的出現,絕對是一大躍進。有了節奏,才能襯托出美妙的旋律,才能激發身體四肢隨之搖動的規律,也才能吸引異性的注目,生命的延續才得以完善。所以在自然世界裡,色彩繽紛,花樣百出,展現出一幕又一幕令人眼花撩亂的愛情劇場。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底游的各種動物,莫不使出渾身招數,用顏色和圖案來凸顯本尊的與眾不同,並各自發展出一套套出奇制勝的求偶劇本! 


  春天到了,公園裡眾鳥齊鳴,情歌處處聞,有獨唱,有合唱,更有情歌對唱!叢林中,乍隱乍現的無邊春色,隨著此起彼落的歌聲,展現出生命永續的活力。海底裡的魚哥魚妹,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電光秀伴隨各種舞姿逐一登場。最妙的是在日本發現的公河豚,外表雖不起眼,卻會用魚鰭在沙上挖來刨去,造出非常繁複且漂亮的圓形圖案,大圈內有中圈,中圈內還有小圈,外圈和中圈間的圖案像葉子一樣,整齊對稱,正中央的小圈則是洞房。牠把母河豚引進洞房,然後用鰓去碰觸(吻?)母河豚的鰓,使母河豚肚子滿滿的卵下到沙上,再快速拍動魚鰭,把受精卵埋在沙裡,等它們孵化成小魚。整個過程出神入化,那類似「麥田怪圈」的圖案設計精美,造工之巧,讓人懷疑公河豚腦裡有藍圖,還有一支建築大軍。這要經過多少年(百萬年?)的演化,才出現具如此藝術天份的河豚? 


  天地造化,如此神奇,科學家揭秘的任務,無所不在。經年累月在實驗室埋首研究、上山下海做田野調查,或到外太空去探索寰宇間的奧秘,種種努力,都是在疊積一點一滴客觀的實證現象,以供理論的建構,才能逐一解說種種神奇現象,科學家用心動腦,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努力找答案!日本河豚這一場挖沙造堡的求偶之作,勞心費力,圖示(schema)的表現已近乎知性的抽象互動;而節奏和韻律除了求偶,也延伸出非常重要的靈性角色,但如何發生?如何發展?遠古的故事,只能用現今可得的動物行為去推測。非洲的雄獅既然已經睡了,那就到北澳洲的叢林裡,仔細聆聽那「優『鳥』神鼓」大顯神通吧! 


  在北澳和新幾內亞島的叢林裡,當地居民早就有這麼一個傳說:漫無人煙的深山裡,經常會傳出節奏分明的打擊聲,不是風起石塊碰撞的雜亂之聲,也不是樹枝斷裂的碰觸之音,而是不停重複且有規律的打擊聲響!是天神藉鼓聲咚咚昭示世人嗎?或是鬼魂陣陣敲打以鳴人世之冤呢?傳說歸傳說,就是沒有人去探究神秘的打擊聲音源自何方?敲擊所為何來? 


  有謎就必須探底,而揭開神秘外衣,讓真相大白的是澳洲國立大學的一群生物科學家。在海因索恩(Robert Heinsohn)教授的領導下,研究者花了七年的功夫,在叢林中聽鼓聲、辨方位,拿著攝影機,不鍥不舍追蹤鼓聲的來源。謎底終於揭曉了,這些聲音確實來自敲擊,而且是由那美麗的雄性棕樹鳳頭鸚鵡(Palm Cockatoo)利用摘下來的樹枝所「製成」的「鼓槌」,在樹幹敲打的聲音。不是隨意亂敲,而是有高低聲旋律,有快有慢,也有快中忽慢或慢中轉快的節奏變化。個別的鳥以鼓聲重複各自的節奏和旋律,有如展現「是我啦!是我啦!」的自我意識! 


  這些平常很害羞、很怕被干擾的雄性棕樹鳳頭鸚鵡,一旦發起勁來,左腳抓住(是的,牠們都是左利)做好的鼓槌,就按自己的鼓聲型態,重複敲打起來,有時候還發出叫聲,來為鼓聲合音,等到雌性鸚鵡被鼓聲引誘而來,雄性鸚鵡更會抖動兩側鮮豔的紅腮,一副耍寶的樣子,惹人發笑!這一齣「擊鼓求偶」的樹上舞台秀,真是世間難得幾回見。 


  這一幕愛情劇場是如何拍攝到的?真的不能不佩服海因索恩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他們深入叢林,架起攝影設備,四處觀察,耐心等待鼓聲出現,長達100個小時的影片記錄中,可能只看到一隻公鳥的擊鼓求偶表演,七年之間,才收集了18隻公鳥製造鼓槌、舉槌打鼓,而後成就姻緣的整個過程。科學家的辛勞,不可言喻! 


  很多動物都會製造工具,但製成的工具都是和食物的取得有直接關係。棕樹鳳頭鸚鵡的製鼓和創造個別化的旋律,確實是別具一格的「創造力」展現!有了節奏和旋律,音樂的出現,就跟著來了;有了節奏、旋律和音樂,人類語言的起始,也就有跡可循了。語言演化的源頭,也許可追溯到那叢林裡的陣陣鼓聲哩! 


  我在網上讀到這篇論文時,十分興奮,再去找到雄性棕樹鳳頭鸚鵡擊鼓求偶的影片,看牠舉左腳抓樹槌,敲出「磕-磕-磕磕-磕-磕-磕磕-磕-磕-磕磕……」的長串鼓聲,更是讚歎不已。研究者稱牠好比動物界的林哥.史達(Ringo Starr)。是啊,牠賣力演出的景象,勾起我想起年輕時非常崇拜的這位披頭四左手鼓手,邊打鼓、邊唱著「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的情景。那在枝上忘情演出的公鳥鼓手,不就是林哥.史達擊鼓、演唱,隨節奏搖晃的身影嗎? 


In the jungle, the mighty jungle
The cockatoo drums tonight
In the jungle, the quiet jungle
The cockatoo drums tonight 


剎那間,人如鳥,鳥似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7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