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網路辱罵別認真

網路酸民的惡評已經如此普遍,可能很快就會失去衝擊性。


 

撰文/波哥(David Pogue)
翻譯/鍾樹人


  說謊的美國新聞主播威廉斯(Brian Williams)、鬧醜聞的國會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抄襲的作家雷勒(Jonah Lehrer)、射殺獅子塞西爾(Cecil)的牙醫師巴默(Walter Palmer)。


  如今,大家對網路辱罵絕不陌生。每當有人做了不恰當的行為(或者因為事實被斷章取義),就會在網路上被瘋狂流傳;大眾的回應則是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不斷酸言冷語、怒罵和嘲諷,而且還常常想要毀掉那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家庭。


  典型的推文會這樣寫:「下賤的某某某,我想打爆你的牙齒。」「我想拿十字弓射穿巴默,然後追蹤他40個小時,射殺他、砍他的頭、剝他的皮,然後安穩睡個好覺。」因為這些口誅筆伐數量龐大又匿名,教人無處可逃,就像全世界的人都在批判你,認為你一無是處。


  2012年,史密斯(Adam Mark Smith)責罵速食店福來雞的一名店員,為何在這家可恨的企業工作。當影片出現在Youtube上,史密斯的公司接到大量抗議電話,有人揚言要引爆炸彈;不到24小時,他就丟了工作。


  史密斯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節目接受我的訪問時表示:「我接到電話留言,還有……簡訊,他們說『你該死!你……這個……可怕的人類。』」酸民把納粹黨徽釘在史密斯家的大門上,還寄給他一包裝滿糞便的包裹,公佈他小孩的學校地址,並附上騷擾他們的手法。原本想要僱用史密斯的老闆一個個抽手,最後他淪落到去領食物券,認真想過要自殺。


  隆森(Jon Ronson)在2015年出版的《所以你被公然辱罵了》明白指出,公然辱罵不是新聞。以前的人會讓做錯事的人戴上枷鎖,並站在大庭廣眾下;再早個幾世紀,甚至會用石頭丟他們。只不過現在匿名的網路留言與瘋狂傳播,讓酸民更容易發難、霸凌與串聯。


  任何明理的人都同意,只因為愚蠢的舉動或沒有品味的笑話,就要永遠毀掉一個人的人生,這樣的處罰未免太嚴厲。但如今,網路辱罵越來越常見,變成了新型態的恐怖娛樂。


  事實上,網路酸民的現象不會消失,人性就是如此。比起面對面,看不到受害者會讓人們變得比較凶惡,這是心理學所謂的「去抑制效應」。即使有人想幫受害者辯護,或是說明來龍去脈,但個人必須正確認知是危急事件,才會出手援救,此即「旁觀者效應」。


  雖然越來越頻繁的網路辱罵有點荒謬,卻讓人看到了一絲希望。當這些事件逐漸司空見慣,或許就不會再令人震驚:同樣的醜惡推文已經重複出現太多次,開始有點像陳腔濫調。


  若你成了眾矢之的,那並不是真的針對你。你只是當下的仇恨象徵、酸民發洩焦慮的無臉靶心,下星期,酸民的視線就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網路辱罵並非針對個人,說到底,這只是酸民的一時氣憤。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