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

我們會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撰文/札拉希維奇(Jan Zalasiewicz)
翻譯/王心瑩


我們會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名詞的使用,純粹是克魯琛(Paul Crutzen)於2000年墨西哥一場會議上的靈機一動。這位備受尊崇的荷蘭學者曾提出知名的「核冬」理論:全面核子戰爭將危及全球動植物的生命;他也針對臭氧層的破壞進行研究,並因為這項人類造成的全球威脅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那時克魯琛在會議上聆聽專家討論全新世發現的全球環境變遷證據。全新世是地質學家定義的一個地質年代,從1萬1700年前開始。他顯然越聽越覺得不吐不快,最後脫口:「不!我們已不在全新世了,我們正處於……」他想了一下才說:「人類世!」


  會場內一片靜默,這名詞顯然直指核心,接下來也一次又一次在會議中被提及。同一年,克魯琛與矽藻專家史多麥(「人類世」一詞即是他在1980年代獨創,已於2012年過世)共同撰寫一篇關於「人類世」證據的文章。他們認為證據十分明確:工業化之後,人類改變了地球大氣和海洋的組成,重新塑造地球的環境和生物圈,矽藻族群當然也受到影響;我們居住在由人類建造、與以往很不一樣的地球。受到克魯琛的名望和熱切、說服力十足的文筆加持,這概念很快傳遍「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墨西哥會議正是由此組織資助)數千名科學家的耳裡,「人類世」正式出現在全世界的科學論文。


  但這真的算是地質改變嗎?改變真的如此顯著,在地層中留下切確的印記?就像1萬1700年前全新世開始時,覆蓋大半地球的廣闊冰河漸漸消融,海平面上升120公尺;人類造成的改變是否同等劇變?260萬年前更新世開始,冰河期席捲地球,難道人類對大地的影響也像當時一樣顯著?地質歷經多次劇烈變動,人類以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的時間單位進行分野,我們不過存在短短數世紀,可與其他大變動相提並論嗎?


  「人類世」這類想法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便曾出現,當時學者例如義大利教士斯托帕尼和美國自然學家勒康堤,都曾提出「靈生代」這樣的名詞,但地質學家不予重視,甚至尖酸批評。無論人類活動多顯著,要怎麼與海洋與山脈的創造和破壞、大規模火山噴發以及天外隕石的驚人撞擊等巨變相比?人類活動如此短暫且轉瞬即逝。


  還有另一個問題。侏羅紀、白堊紀、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些地質學名詞並非表面名稱,而是複雜的地質年代表上一個個正式名稱,寫下地球46億年間演化、物種繁衍和求生的過程。這些名稱必須經由人們持續數十年蒐集證據並討論,國際地層學委員會才會採納。地質學家非常認真看待這些名稱,「世」(epoch)和「代」(era)都有嚴格的定義;一旦宣告新的「人類世」,就表示科學家認定人類正在改變地球。


  「人類世」尚未經過上述的評估,即使克魯琛備受敬重,但他是研究環境壓力的大氣化學家,並非研究岩石地層的地質專家。然而在2008年,英國倫敦地質學會的地層學委員會察覺到,「人類世」越來越常出現在文獻中,簡直就像正式定義的地質年代,學會決定正視這項趨勢。


  這群保守謹慎的委員聚集倫敦柏林頓府古色古香的會議室,牆上掛著一幅幅莊嚴的肖像畫,達爾文和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巨擘都曾在此出入,人類世的地質學評估會議就在深厚的傳統之下展開。但出乎意料,多數人都同意此名詞「值得」成為地質年代表上的正式名稱,且應該進行詳細審查。地質學家吉柏德是當時國際地層學委員會第四紀地層學分會主席,有權決定地質年代表,他組織一個團隊開始探究這個問題。


  「人類世」若要成為真正的地質年代,科學家必須證明人類會留下清晰印記,也就是在地層中形成化石,讓數千萬年乃至數億年後的地質學家能夠立即辨認。對地質學家來說,地層等於地質時間,因此著眼於地層很重要,關鍵是「時岩」(time-rock)間隔:這是指人們能夠敲打、取樣或挖掘(就像研究恐龍骨頭),並且界定出一段地質史的地層。若人類世真有如此深層的地質學意義,而且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學術名詞,人們就必須證明有獨特的時岩單位存在。然而現在是否已找到足以通過檢驗的證據?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