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大智若魚

子非魚,安知魚之笨? 魚類一直被認為是各種脊椎動物之中的「愚」者,但 魚類中其實也不乏具有學習能力、懂得 使用工具,甚至精益求精之輩!


 

撰文/鮑爾科姆(Jonathan Balcombe)
翻譯/姚若潔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柏納迪(Giacomo Bernardi)在帛琉屬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附近海域潛水時,目睹了一個不尋常的景象,而且很幸運地用錄影機捕捉下來。影片中一條楔斑豬齒魚(Choerodon anchorago)先是製造水流,找出藏在沙中的蛤蠣,接著銜起這隻軟體動物,帶到距離約30公尺遠的一塊大岩石處,然後迅速甩頭、並且算準時間往岩石拋擊蛤蠣,幾次下來竟然把蛤蠣殼成功敲開。接下來20分鐘,這條豬齒魚靠著重複相同的步驟,又敲開並吃掉了三個蛤蠣。 

 

  柏納迪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教授,被公認是第一位拍攝到魚類使用工具的人。每每重看柏納迪的影片,我都會有新的驚喜。一開始我沒注意到,這條機智的豬齒魚並不是用一般人預期的方式找出蛤蠣,也就是利用嘴部噴出水柱。實際上牠會先把頭從目標物轉開,然後藉著猛力關閉鰓蓋來製造一股水流,就像我們闔上書本時會產生氣流一樣。而豬齒魚的這個覓食行為不只是使用工具這麼簡單:豬齒魚能夠在不同時間與地點,靈活運用一連串具邏輯性的行為,足以說明牠有計畫能力。這樣的行為讓我聯想到過去在靈長類和鳥類身上觀察到的現象,例如黑猩猩使用樹枝或草莖把白蟻從巢中「釣」出來;巴西的卡布欽猴把表面平整的大石頭當做砧板,放上堅果,再利用沉重的石塊去敲擊;又或者烏鴉把堅果丟到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然後趁著紅燈時俯衝而下、撿拾被車輪輾開的堅果碎片。 

 

  這條豬齒魚在前往目的地途中,曾停下來試著利用另一塊較小的石頭做為敲擊工具。牠在那裡隨意嘗試了兩次拋擊,然後就若無其事離開、繼續尋找下個目標,好像判定剛剛那塊石頭不值得浪費牠的時間。從任何動物來看,這都是了不起的認知能力。魚能展現這種能力,顯然與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相牴觸,也就是魚類的智力處於動物智力光譜的黯淡底端。 

 

  然而柏納迪那天看到的,其實不是異乎尋常的特例。科學家已經在其他魚種注意到類似行為,包括澳洲大堡礁的邵氏豬齒魚(Choerodon schoenleinii)、弗羅里達海岸附近的黃首海豬魚(Halichoeres garnoti)以及飼養在魚缸中的哈氏錦魚(Thalassoma harwicke)。在哈氏錦魚的例子中,因為飼養員投入魚缸的飼料顆粒太大,哈氏錦魚無法一口吞下,同時飼料又太硬,讓牠無法咬碎。結果這條魚竟然把飼料銜到魚缸中一塊石頭處,就像楔斑豬齒魚對付蛤蠣的做法般,銜著飼料多次用力敲擊石頭、最後使飼料碎裂開來。觀察到這個行為的是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的動物學家巴斯科(?ukasz Pa?ko),他看到哈氏錦魚表現出這樣的敲擊飼料行為共有15次;而他第一次注意到時,這條哈氏錦魚才剛放入魚缸幾個星期而已。巴斯科描述該行為「有著令人訝異的一致性」,而且「幾乎每次都成功」。 

  頑固的懷疑論者可能會說:這種例子並不是「真正」的使用工具,因為這些魚沒有使用某一個物體去操縱另一個物體,不像人類用斧頭劈木塊為柴,或黑猩猩用樹枝取得美味的白蟻。巴斯科自己則把哈氏錦魚的行為形容為「類似」使用工具,但這沒有貶低的意思,因為正如巴斯科所指出:利用單一工具來敲開蛤蠣殼或擊碎飼料,對魚來說原本就是不可能的。首先,魚沒有可用來拿取物體的四肢;其次,由於水本身的黏滯性與密度,導致魚在使用單一工具時很難產生足夠的動量(你可以嘗試在水中丟石頭來擊碎核桃看看);對魚來說,另一種可能的選項是用口咬住工具,但這是沒有效率的,因為食物的碎片會隨水流走,大有可能被其他飢餓的水中生物白白搶去。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