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巨大望遠鏡恩仇錄

三組天文團隊為了觀測整個宇宙,各自打造夢想中的大型望遠鏡。然而這些科學家不願攜手合作,彼此爭奪資金、進度落後,他們為何會走向今日的局面?


 

撰文/沃斯(Katie Worth)
翻譯/李沃龍

 

  15年來,三組天文研究團隊爭相追逐一個夢想: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座觀星龐然大物,比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光學望遠鏡還大三倍,功能強大到足以拍攝繞行其他恆星的行星影像,也能凝望整個廣闊的宇宙,並窺視宇宙的不同時期,回溯到接近大霹靂的太始之初。


  三組團隊各自打造自己的夢想天文台:「巨型麥哲倫天文望遠鏡」(GMT)是由一組團體發起的計畫,包括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30米望遠鏡」(TMT)由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和其他大學研製;另外則是由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打造的「歐洲超大型望遠鏡」(E-ELT)。興建這三座望遠鏡將耗費近40億美元,但世界各國至今仍在躊躇觀望,使得每項計畫都在為資金匱乏而極力奔走。若非如此,目前人們可能早已有至少一座大型望遠鏡凝望著天空,而不是把造好的部份硬體擱置一旁,等待有一天能運送到荒涼的建築工地進行組裝。


  儘管這些計畫的進度落後且超出預算,一路走來蹣跚踉蹌,但這三座望遠鏡還是很可能建造完成,並在2020年代的某個時刻開始運作。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擁有共同目標的三項獨立計畫會彼此爭相奪取資金?是什麼因素妨礙他們聯手、避免他們的這場美夢一舉幻滅?

 

  人們已經反覆質問這些問題,就連美國研究委員會成員都感到大惑不解;他們審核其中兩座望遠鏡,並向美國政府提出資金申請。為此事接受面談的數十名科學家曾設想,如果只有一項或兩項計畫,而不是三項不同的提案,局面又會如何演變。幾乎所有人都同意,如果相互競爭的天文團隊願意在屢次面談的場合攜手合作,人類將建造出最宏偉的新一代天文台。這項起始於20世紀頭10年的競賽,由於主事者的性格衝突、彼此誤解,以及相互競爭的技術和不斷膨脹的悲憤情緒,因而延宕至今。

 

嫌隙造成分裂

 

  赫爾(George Ellery Hale)於1917年揭開了這則故事的序幕,當時他正向科學界展示一座前所未見的儀器:口徑達2.5公尺的光學望遠鏡。

 

  在建造望遠鏡的世界裡,尺寸大小至關重要:望遠鏡的鏡面越大,就可看得越遠。這座新的望遠鏡坐落在當時還是一片漆黑的美國加州威爾遜山上,睥睨地面上的所有其他望遠鏡。這座望遠鏡前所未有的規模,在短時間內獲致了革命性的成果。哈伯(Edwin Hubble)運用它發現了我們的銀河系原來只是眾多星系的一員,後續蒐集的證據更顯示宇宙正在膨脹。

 

  但赫爾並不就此滿足,他想要一座口徑5公尺的天文望遠鏡。……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