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肥胖基因

遠古時代猿類身上出現的某個基因突變,可能是造成今日肥胖與糖尿病流行的演化原因。


 

撰文/詹森(Richard J. Johnson)、安德魯斯(Peter Andrews)
翻譯/潘震澤

 

重點提要 
■化石證據顯示,約1600萬年前,猿類在當時亞熱帶氣候的歐洲繁衍興盛;之後全球寒化改變了林相,使得牠們賴以為食的水果變稀少了。 
■某個尿酸?基因的突變有助於把果糖轉變成脂肪,幫助那些歐洲猿度過饑荒。
■現代大猿與人類身上皆具有這個基因突變,加上化石證據,顯示現代大猿與最早的人科動物是從那些已滅絕的歐洲猿演化而來。 
■尿酸?基因突變造成今日人類容易肥胖與罹患糖尿病,日常飲食需減少攝取果糖,以預防肥胖及相關疾病。

 

  1962年,美國人類遺傳學家尼爾(James Neel)提出了一項假說,試圖解釋一樁令人困擾的演化之謎。他認為目前所稱的第二型糖尿病,是由某個還未發現的基因出現變異所造成,因而導致失明、心臟病以及腎衰竭等糖尿病併發症。由於糖尿病會影響生殖功能,而古人對此疾病並無治療方法,因此這些病患理應難以把致病基因傳給後代。換句話說,天擇應該會自然淘汰這個基因以及這種疾病,然而第二型糖尿病在過去就很常見,並且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尼爾尋思,這種基因是怎麼流傳下來的?糖尿病又為什麼越來越普遍?


  尼爾花了許多時間研究世界各地原住民,例如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理論上這些原住民與其他現代人一樣,體內也帶有糖尿病相關的基因突變,但他們卻幾乎不會肥胖或罹患糖尿病(肥胖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對照原住民與生活在已開發社會的人,尼爾提出一項推論,遠古時代食物供應不足,導致當時人類挨餓,甚至發生大規模饑荒。尼爾認為擁有某個基因突變而使身體「對食物的吸收或利用特別有效率」的人,能夠產生較多脂肪來儲存熱量。多出來的脂肪會讓擁有這個俗稱「節約基因」(thrifty gene)的人在饑荒時具有存活優勢,然而在食物豐饒的現代,這個遺傳特質就導致了肥胖及糖尿病。


  節約基因假說引來了批評,但其不同版本卻屹立半世紀之久。人體的基因原本就設定要儲存脂肪,但現代豐富飲食及缺乏運動的生活卻造成這個機制過度運作;這個想法已推動了一些研究,試圖找出潛在的節約基因是否為糖尿病與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演化根源,例如高血壓、非酗酒型脂肪肝及心臟病等。批評這個假說的人也提出論點,古人類並不常挨餓,就算挨餓也為期不長,不至於演化出偏好儲存脂肪的突變基因;而且也未找到確切的節約基因。


  最近,我們深入探索人類的演化,發現了支持尼爾假說的化石證據,也就是某個基因突變讓現代人容易儲存過多熱量。我們認為這個基因突變發生於數百萬年前的古代猿類,讓牠們得以在長期饑荒中存活下來。如果這個想法正確,那麼我們的假說可能有助於了解這些古猿類如何演化成人類的遠祖,並找出容易造成現代人肥胖的突變基因。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6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