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愛在網路蔓延時

"了解網路交友心理學,你不會再一直碰壁,而有可能找到真愛。 "


撰文/芬克爾(Eli J. Finkel)、伊斯特威克(Paul W. Eastwick)、卡尼(Benjamin R. Karney)、芮斯(Harry T. Reis)、斯普瑞契(Susan Sprecher)
翻譯/姚若潔 

 

重點提要

  • 網路交友已發展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提供單身者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自己社交圈以外的人認識並約會。
  • 這些交友服務常鼓勵會員採用某些決策方式,然而這些方式對於發展成功的戀愛關係並無幫助。
  • 多加留意心理上的盲點,可以幫助網路交友會員善用這些服務。

 

  浪漫的愛情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丘比特射出愛情之箭時,你或許在學校、可能在教堂,或許正在下象棋或打壘球、正在某個聚會裡和朋友的朋友調情,或在火車上做自己的事。然而有時候丘比特似乎在放假或打盹,甚至是看了太多太久的真實人生電影長片而支持不住休息去了。與其等待難以捉摸的愛情射手重回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交友網站,想要取回自己感情生活的主控權。

  數千年來,不同文明發展出各種方法來滿足交配與生殖的演化責任。今日的西方世界多半期待每個人要自行找到愛情伴侶,這個過程可能耗時費力又傷神。在網路上搜尋交往對象的能力,為單身者在這個看似難以捉摸的過程裡提供了些許主控權,並得以接觸數百甚至數千名可能的對象。

  超越個人社交圈與居住地區尋找浪漫愛情,這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已經發展成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大部份交友網站的運作方式如下:使用者建立一份檔案來介紹自己,然後根據各種不同條件在網站上搜尋可能的交友對象,搜尋條件可能是同一城鎮、教育程度、年齡範圍或宗教信仰。有些網站試圖擔任媒人的角色,利用該網站專有的演算法幫會員配對;有些網站則完全讓他們的會員自由選擇。我們的估計是:2012年度新產生的情侶中,可能有20~25%來自網路交友。 

  20年前,幾乎沒有情侶是在網路上認識的,現在網路卻是找到男女朋友的第二大途徑,僅次於朋友介紹。相對於灑上香水或古龍水到城中鬧區尋找機會,單身網友追求男女朋友的時機可以是享用晨間咖啡時、上班開會時,或在床上的睡前10分鐘。簡言之,網路交友服務澈底改變了結交男女朋友的場所。 

  然而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有建設性的。網路交友的機制中隱藏著幾個關鍵性的假設,其中一個假設是:對於交友檔案中描述的特質,人們有能力判斷它們在真實世界中有多吸引自己。另一個假設是:把幾個可能的對象放在一起比較,是評估哪個對象最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第三個假設是:選擇很多時,可以讓人對自己的愛情願景做出更佳的決定。有幾個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顯示:以上的假設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網路交友的假設與人類心理的真實狀況有落差,這常常導致令人失望的結果。使用者可能每個月耗費數十個小時瀏覽檔案,而鮮少實際約會見面。也可能與幾十個人聯絡,收到的回音卻非常少。他們也可能和「書面上」看起來完美的對象見面,但第一次碰面就知道彼此不來電。 

  對於網友來說,他們接下來需要「求生手冊」。對其他人來說,一窺現代人的約會方式,可以更深刻了解人類的心理。 

選擇越多,越難選擇 


  網路交友和在夜店交友幾乎完全不同。在酒吧裡,一位男士可能會先掃視整間店後,才把目光放在某位30幾歲的黑髮女郎身上,露出友善的笑容與認真的眼神。如果他向對方走去並成功開始交談,在設法逗她笑時還可以偵測非語言的線索,例如手勢、姿勢與氣味。

  如果這位男士是在交友網站瀏覽她的自我介紹,那麼他會知道這位女士週末常常玩桌上遊戲,工作是甜點廚師,以及酷愛恐怖片(若不是熱愛藝術電影的行家,他恐怕會因為這個可疑的品味而放棄了)。 

  由於愛情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於滑鼠一按的距離,瀏覽更多檔案(以及毫不眷戀地將之捨棄)的欲望十分強大。我們喜歡擁有很多選擇,但選擇太多卻會造成選擇超載,減損我們做正確決定的能力。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生動描繪了此種效應:超市裡的消費者來到某個試吃攤,那裡展示了6種或24種不同口味的果醬。雖然消費者比較有可能在較大的試吃攤前停下腳步,但實際上掏腰包的機會,在選擇較少的試吃攤卻有10倍之多;選擇很多的試吃攤應該是因為讓消費者不知該怎麼選擇,而乾脆放棄離開。

  與此類似,幾個在愛情領域的研究顯示:人們瀏覽的交友檔案數量增多時,會感到不堪負荷。最近有一項研究,參與者必須瀏覽4份或20份個人簡介的檔案。那些看過比較多檔案的人,會比較容易記錯資訊。第二項實驗中,檔案數量從4份增加為24或64份時,使用者會從較為耗時的策略逐漸轉為簡單的策略,也就是從認真觀看並整合多項線索,轉變為只看少數項目,也不會有效結合這些資訊。 

  瀏覽多少檔案與成果滿意度的關係,目前還沒有正式的研究。不過某些研究顯示:做決定時,如果有非常多選項,反而會導致滿意程度較低。例如,從一盒6顆的巧克力中選擇一顆的人,比起從30顆選一顆的人,明顯認為自己嚐到的巧克力更加美味。以此類推,使用者如果從較少數的可能對象中做選擇,比較有可能喜歡共享燭光晚餐的那名對象。 

  這些認知上的偏差雖然難以避免,但並非不能解決。在瀏覽會員簡介時,要留意自己已經看過多少人,並且限制每次瀏覽的時間。一次只看應付得來的數量,而且看過一定數量的簡介後,例如每看過20份就要考慮與一名對象聯繫。要記住:每份檔案的背後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那些微妙的差異與深度很難從網路上的簡介中看出來......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