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教學資源

聖嬰聖女:一樣頑皮兩樣情

"這一對家世不詳、秉性相遠的頑皮小兄妹,無預警地輪番上陣,東、西擺盪;來由它,去由它,料不著,管不住。 "


撰文/趙丰

  這幾年來,任何有關天氣的消息,一律被記者順口冠上來路不明的一句:「由於全球暖化……」若干年前,在全球暖化還沒淪為開場白以前,常聽到的往往是「由於今年的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某種大規模的氣候異常,人人都聽說過,可是十有八九卻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 

  首先:為什麼有這麼奇特的名稱?話說100多年前,南美洲西側,太平洋赤道帶沿岸的居民就已注意到:每年在耶誕節前後,近海會出現暖流,但隔個3~7年不等,海水會突然變得超暖(可多出達1~3℃),歷時一年左右,這段期間海裡魚獲大減,同時當地霪雨連連。這異常的氣候現象被不明所以的當地居民以「El Nino」綽號之,是西班牙文「男孩」之意,代指男嬰耶穌的誕生,後來沿用下來成為國際的正式名稱。這名詞很難翻譯得恰當,聖嬰是台灣取的意譯名稱,中國大陸上則使用音譯「艾爾尼諾」。這是發生在大海裡的事兒。 

  差不多同時,1904年英國科學家華克(Gilbert Walker, 1868~1958)上任英屬印度氣象署主任。他研究亞洲的季風,發現橫跨兩萬公里的太平洋熱帶區,氣壓、溫度、雨量等氣候觀測量,雖然在時間上並沒有週期性的規律,但東、西兩半部卻總是你高我低、我高你低地來回擺盪,有著翹翹板一般的行為;他管這現象叫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從而提出在該區帶的大環流概念,後人稱之為「華克環流」。這是發生在大氣裡的事兒。 

  時間快轉到1960年代。憑著氣象數據的迅速增加,挪威氣象學家別克尼斯(Jacob Bjerknes, 1897~1975)意識到:上述發生在大海裡、大氣裡的兩件事兒息息相關,實是一體的兩面。南方振盪「正常」時期華克環流強,海面的信風(是東風)也就強,海水被吹得稍微西高東低,表面的溫水層也是西厚東薄;東邊靠南美的深層冷水湧升流來補充,湧升流富含營養鹽,因此在該處孕育了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漁場。

  可是不知什麼原因,每隔3~7年,不定期會發生華克環流疲軟、信風減弱的情況,東半部海水增溫、湧升流不再,漁場跟著消失,雨量則大增,所以前述南美海濱居民所見所歷,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同時西半側則海水降溫、發生乾旱。整個海洋、大氣的異常時期歷時短則大半年、長則一年多才結束。 

  這就是聖嬰現象啦。海洋、大氣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知誰是雞誰是蛋、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只知兩者相生的正回饋階段是聖嬰的產生、壯大期,繼之以相剋的負回饋階段是減弱、消亡期。聖嬰現象連動的氣候影響範圍,超越熱帶到達亞熱帶(台灣當然躲不掉)、甚至溫帶,還往往直搗印度洋,涵蓋幾乎半個地球! 

【地科教室】 


  邇來科學界採聖嬰–南方振盪(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字頭,創出一個正式「定於一」的科學新名詞:ENSO,希望從歷史窠臼中脫胎換骨,獨立出新的思維來。整體而言,ENSO就是那個存在於整個太平洋熱帶的「年際」氣候系統,在大氣裡呈現的是南方振盪,在大海裡呈現的是時而聖嬰、時而聖女的時空擺盪。秉此,ENSO已不刻意強調、區分何謂正常或異常了。(不是嗎?整個系統都是自然的、「正常」的呀!) 

  ENSO的強弱可用「ENSO指數」來代表。ENSO指數由氣壓、溫度、風場等科學數據綜合推算得出(取代過去的簡易「南方振盪指數」);其正值反映聖嬰、負值反映聖女。

  ENSO可說是影響地球氣候僅次於季節的第二號幕後黑手,還似乎和太平洋裡大面積而緩慢的「旬年」振盪、以及最近受到重視的北極振盪有些牽扯。本文所描述是它直接的呈現,而它也間接影響到許多相關的有趣現象。例如一場聖嬰現象範圍內的增溫(估計相當於上看幾十萬顆超大型氫彈的能量),反映到全球平均溫度的暫時性增加,連帶導致海平面因海表水熱膨脹而暫時上升;這些ENSO造成的擾動信號,都是迭加在人為上升和常規的季節性變化之上。 

  聖嬰的氣候異常也影響陸上、海上的植物光合作用量及海、氣交換,從而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暫時降低;聖女期間反之。ENSO產生的大規模的風場變化,則使大氣的總角動量略變,反映在日長的變化上(見2009年7月號〈地球自轉:漸慢板的樂章〉)──聖嬰現象最強的日子,每天會增長半至一毫秒;聖女期間則反之。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1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