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登入
4大功能─AI全面支援國寫教學
01 立即回饋 AI 秒速批改,切合學生學習特性,激發寫作熱情。
02 分項評語 AI 寫作健檢,給評語也提供寫作關鍵項目。
03 二次批閱 AI 寫作詳批,老師可再編修評分,安心又省力。
113學測國寫AI雙批閱-批改範例

知性題

甲: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乙: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
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

問題(二):
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

問題(一)

標籤在人的身上有正面作用,可幫助快速識別與分類,加強自信及展現他人肯定;但也有負面影響,可能導致刻板印象與誤解,忽略個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甚至加劇歧視或排斥。

AI評分:4

學生的回答涵蓋了標籤對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並且提到了快速識別、加強自信等正面作用,以及刻板印象、忽略多樣性等負面影響。內容基本符合甲、乙二文中的描述,但可以更具體地提及如何創造機會或限制個人發展。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問題(二)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情況。標籤是人們對別人或事物的簡單分類。有時候,標籤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某人或某事,但同時也會帶來不公平或誤解。

  在學校裡,常常會因為學生成績好而被大家稱為「優等生」。這樣的標籤使他們看起來好像什麼都做得很好。可是這樣的標籤可能讓這些人感到很大的壓力,怕自己做不好就會讓大家失望。而有些同學可能因為不太愛念書或常常開玩笑,就被標籤為「調皮學生」或「問題學生」,其實他們也有很多優點,只是別人沒有看到。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會看到一些標籤,有時代表著一個人的角色,但也易盲目且忽視他人的其他特質。例如,當人被貼上「書呆子」的標籤時,別人可能就不會注意到他在讀書之外的才華。

  標籤雖然能讓我們快速了解一些事情,但它也有可能讓我們忽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事實。我們不應該用走馬看花的方式來評價他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尋找他人各種特質,而不是僅僅依賴標籤來定義他們。

AI評分:16

這篇作文符合命題要求,討論了標籤現象並表達了作者的看法。文章舉例說明了在學校和社交媒體中貼標籤的情況,並分析了標籤對人的影響,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作者強調了不應該僅依賴標籤來評價他人,保持了主題的一致性。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開頭引入標籤的概念,接著舉例說明在學校和社交媒體中標籤的影響,最後總結標籤的利弊,呼籲不應該僅依賴標籤來評價他人。文章的段落安排合理,例證具體,邏輯性和連貫性良好。若能在結論部分進一步強化對標籤現象的個人見解,將更具說服力。

這篇作文用字遣辭基本通暢,獲得基本分。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問題(一)

標籤對人身的正面作用是有助於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合標籤內容,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負面作用是,標籤往往會讓人遭受刻板印象的問題,像是把人商品化了。

AI評分:4

學生的回答基本上符合命題要求,說明了標籤對人身上的正面作用(定義期待、調整行為、留下深刻印象)和負面作用(刻板印象、商品化)。然而,正面作用部分可以更具體地提到鼓勵進步或肯定專業等內容,以更完整地反映乙文的描述。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問題(二)

  我想大家都有被貼過標籤吧?而正常這種感覺都不是太好,是不太被尊重的感覺。被貼上標籤後,好像大家對你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

  國小時候的我,身高只有一百三十公分,體重卻高達四十多公斤。於是同學們幫我取了一個綽號,肥肥。一開始只覺得好玩,沒想太多,但過了一個禮拜、一個月、甚至一學期,大家漸漸習慣了這個綽號,而我也被貼上了「肥肥」這個標籤,但我不並喜歡這個綽號底下的自己。

  拔河比賽時,明明有比我壯的男生,可是全部一致認為我應該當最後一個支撐大家,照相時我永遠只能站在最後面,只有這樣才不會擋到其他人。但我也想坦蕩蕩的站在第一排拍照,也想當拔河比賽中間的選手和大家一起參與其中。可是我不敢開口,也沒人替我說。

  就這樣又過了一學期,我減肥成功了。但這個綽號依舊離不開我,畢竟大家也叫習慣了。雖然拍照時我還是會習慣性的往後站,有拔河比賽時,也不會排斥當最後一個。但慢慢地,大家發覺了我已不再是之前那個「肥肥」了。雖然名字已經叫習慣,但他們開始會為我想,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先入為主的做決定。

  被貼上標籤的我,確實感受很不好,然而這樣的心境也轉化成動力,讓我去改變那個我也不喜歡的自己,雖然標籤無法完美撕下,但大家對我的態度改變了不少,我也滿足了。

AI評分:11

這篇文章成功地討論了標籤現象,並通過個人經驗的例子來表達對標籤的看法。作者描述了被貼上『肥肥』標籤後的感受,以及這個標籤對其生活的影響,符合命題要求。文章也探討了標籤對自我認同的影響,並表達了對標籤現象的負面看法。唯一可以改進的地方是更深入地分析標籤對自我改變的具體影響。

這篇文章的結構相對完整,開頭引入個人經歷,描述被貼標籤的感受,接著通過具體的例子(如拔河比賽和拍照)來說明標籤對自己的影響,最後總結出標籤帶來的改變和自我成長。文章的段落安排合理,敘事清晰,邏輯連貫,能夠有效地表達對標籤現象的看法。若能在結尾部分進一步深化對標籤現象的反思,或提供更多的例證,將更具說服力。

這篇作文用字遣辭基本通暢,獲得基本分。

行數/字數過多

問題(一)

於正面而言,給自己貼標簽能夠定義自己的期待並使自己邁上正軌,展現個人價值;於負面,標簽可能會使個體被物化,而進一步形成刻板印象。

AI評分:3

學生的回答內容基本符合命題要求,說明了標籤對人身上的正面作用(定義期待、展現個人價值)和負面作用(物化、形成刻板印象)。然而,對於正面作用的描述可以更具體地提及鼓勵進步或肯定專業等方面。

「簽」 → 「籤」

問題(二)

  貼標籤,是任何一個個體感知、認識、理解這個世界的必然途徑。然而,學習拋棄標簽下的固有印象,才將是我們的人生課題。

  人類是個傾向整齊的生物,面對一個複雜多樣的個體,往往會根據有限的資訊將其一一分類、歸納——貼標籤。舉例來說,電影或小說裡常常出現的那種角色,一個原生家庭糟糕而已因此叛逆乖張的青少年,卻又在面對重病的奶奶時露出乖巧聽話的那一面,「可憐可恨」「問題學生」「懂事小孩」…不同人會為他貼上不同的標簽,這些截然相反的標簽勾勒出他的樣貌,卻又無法全然代表他,僅僅是個能夠令他人短時間內對某個人事物做出初步判斷的形容詞罷了。

  標簽,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節省我們的判斷時間,將複雜的世界簡化成易於接受的模樣。然而,標簽的便捷性背後,卻是忽略了個體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妄圖以片面的辭語取代事物的立體樣貌。過於依賴標簽,往往會為他人甚至為自己設下滿滿的限制,強制將一人固化於某種身分或特質中而無法表達真正的自我。

  貼標簽,是一種人類無法避免的行為。然而,我們也應該學會在貼標籤的同時,保持一顆開放的心,理解這個標簽並非此個體的唯一樣貌。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真正了解另一個個體,以此更深刻的認識這個世界。

AI評分:7

文章圍繞標籤現象進行討論,並表達了對標籤的看法,指出標籤的便捷性與其限制性。舉例部分提到電影或小說中的角色,雖然例子稍顯抽象,但仍與標籤現象相關,支持了論點。文章保持主題一致,並探討了標籤對人的影響,符合命題要求。

這篇文章的結構清晰,邏輯性強。開頭引入標籤現象,接著通過具體例子說明標籤的作用和局限性,最後總結出應該保持開放心態的觀點。文章層次分明,從引論到申論再到結論,結構完整且嚴謹。唯一可以加強的部分是例證的多樣性和深度,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支持論點。

這篇作文用字遣辭流暢,基本分可得。

行數/字數過多

「簽」 → 「籤」

情意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思與體悟。

    縫隙的聯想

  森林中,縫隙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當參天大樹過於密集,陽光無法透入地面,小樹和草本植物難以存活,森林就會逐漸走向衰亡。這樣的森林,雖看似壯麗,卻少了生命延續的生機。而只有當樹木之間形成空隙,陽光才能灑落,地面積聚的養分才得以滋養新生命。因此,縫隙成為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關鍵。

  這樣的道理放在人生中也同樣適用。縫隙象徵著生活中的間隙與停頓,看似是中斷或停滯,卻蘊含著重生與成長的契機。我曾經在學業中經歷過一段極為緊湊的日子,幾乎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每一天的日程像是密不透風的森林,讓我無法停下來喘口氣。雖然我在表面上看起來高效而充實,但心中卻開始感到枯竭。缺乏休息與自省,使我逐漸失去了內在的熱情與動力。

  直到有一天,一場意料之外的感冒迫使我休息下來。我被迫放下手邊的任務,在床上躺了數日。在這段意外的空白時間裡,我第一次有機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狀態。這段休養成了我生命中的縫隙,儘管短暫,卻讓我深刻體會到,過於忙碌的生活方式並不持久。我明白,若想持續前行,不只是拼命追求成果,更需要有間隙來呼吸、調整步伐。這個體悟就像森林中的縫隙一樣,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不完美的空隙,往往能帶來新的希望與成長。縫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心靈接受陽光與滋養的機會。從那之後,我學會在工作與學習之間安排適當的休息,不再一味追求效率,而是讓自己有餘裕去反思與吸收經驗。這樣的調整,讓我在挑戰來臨時,能夠保持充沛的精力與創造力。

  人生中的縫隙,有時是被動的停頓,例如遭遇挫折或變故;有時則是主動的選擇,如暫時放慢腳步以觀察周圍。無論如何,這些空隙都不是無意義的存在,而是我們重新整理思緒、調整心態的寶貴時光。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木讓陽光能夠灑向地面,生命中的縫隙也能讓我們在反思後吸收經驗,蓄積力量以重新出發。縫隙教會我們接受不完美,懂得停下來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智慧。它提醒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適度的間歇能帶來新的洞見與靈感,並為未來的挑戰儲備能量。因此,縫隙不只是困境中的片刻停頓,更是孕育希望的起點。每一段縫隙都讓我們得以重新定位,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變得更加堅韌與豐富。縫隙中的光芒,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的指引,讓我們更加自信地擁抱未知。

AI評分:24

這篇文章很好地圍繞著「縫隙的聯想」這個主題展開討論,並結合了生活經驗來論述。文章正確理解並論述了「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並且與題幹內容相符。作者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也需要縫隙」,並結合自身的學業經驗具體說明其意義,表達了對縫隙的感思與體悟。內容連貫且主題一致,並使用具體的例子來支持觀點,符合命題要求。

這篇文章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開頭段落引入森林縫隙的重要性,接著將這一自然現象類比到人生,並以個人經歷作為例證,說明縫隙在人生中的意義。文章中段通過具體的生活經驗,展示了縫隙如何帶來反思與成長的機會,最後一段進一步總結縫隙的價值,並呼應開頭。整體來說,文章的層次嚴謹,結構清晰,符合題目要求。

這篇文章用字遣辭流暢,並且運用了多種詞彙技巧和修辭手法。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有了足夠的縫隙,樹與樹之間才能接受太陽的照耀,讓樹本身以及花草等獲得陽光的滋潤。倘若樹將整個空間籠罩住,那麼森林將失去多樣的植物生態。人生,也好比森林,需要縫隙。

  我認為,在繁重的事務之間,也得留下些許空閒,作為人生的縫隙。這樣子的縫隙,使得我可以享受現在的美好,無論是與朋友聊天、打球,或是玩遊戲,又或者什麼都不做,享受當下的自由自在,都是能適當的回歸平靜,甚至發掘出自己真正的一面。縫隙可以是自由、平靜、放鬆的時光,在汲汲營營欲使自己能如樹木一般不斷向天際茁壯生長到更高的同時,這段時光也能帶來不同的可能性,就如同森林的縫隙為森林帶來活力一般。

  我曾為了課業上的成果,而將時間投入在不斷的讀書之上,忽略了自我的興趣,使自己專注於考試。然而,這段過程我總是因為考試上的挫折,心情浮動不安,身處在準備考試的這條危橋上,面臨一不小心便下墜於深谷的恐懼。直到我將時間重新安排,讓生活不在只有讀書,儘管讀書時間沒有減少很多,但在這之中有更多的喘息時光,而這段時光,則使得我可以培養興趣、玩遊戲等,並讓我能結交朋友,進而不再侷限於過去狹隘的視野。我也才能知道,在讀書之外,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縱使當前將讀書作為手段,也不能忘記未來還有許多可能。

  縫隙的存在,絕對是人生中的必要,同時,要有多大的間距才是最適合發展,則成為自我的課題。望向森林,生機蓬勃,蘊藏多種生命,而回顧自我所擁有的時光,則蘊藏多種潛力,交織之下,才擁有令人仰嘆的一切。

AI評分:17

這篇文章很好地圍繞著「縫隙的聯想」這個主題展開討論,並結合了生活經驗來論述。文章正確理解並論述了「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並且與題幹內容相符。作者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也需要縫隙」,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具體說明其意義,表達了對縫隙的感思與體悟。內容連貫且主題一致,並且提供了具體的例子來支持觀點。

這篇文章的結構相當完整,開頭以森林的縫隙引入,接著將其聯繫到人生的縫隙,並以個人經驗作為例證,最後進行總結。文章的邏輯性和連貫性良好,段落之間的過渡自然,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思與體悟。然而,文章在論述人生縫隙的重要性時,可以進一步加強論證的深度,例如提供更多具體的例子或理論支持,以使論點更加有力。

這篇文章在用字遣辭上表現出色,使用了多樣的詞彙和修辭技巧。

未正確書寫題目

「在」 → 「再」

    縫隙的聯想

  森林的每一寸土地得以為萬物帶來新生,然而,當一株幼苗破土而出,蒼天大樹茂密的枝葉卻會阻擋它的陽光。因此,森林需要保留縫隙,一縷縷耀眼的光芒灑落大地,使每一棵小樹得到暖陽照顧。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繁忙的生活中,人們依舊要保有彈性,也就是留有所謂的「縫隙」,因而能擁有五彩斑斕的人生。換氣記號之於樂曲,如同墊腳石之於人生,在一點一滴的積累後,終將引領我到夢想的天地。即使生命充滿挑戰,和煦的陽光會為我照亮前路,美好的未來充滿憧憬。

AI評分:12

文章圍繞『縫隙的聯想』這個主題展開討論,並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來論述,結論也呼應了主題。文章正確理解並論述了『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並且與題幹內容相符。然而,文章對於『人生也需要縫隙』的聯想和具體說明不夠深入,缺乏具體的例子或故事來支持觀點,內容略顯抽象。

這篇文章的結構基本通順,開頭以森林的縫隙引入,並將其與人生的縫隙進行類比,這樣的引論和申論部分是清晰的。然而,文章的結論部分略顯不足,缺乏對前面論點的總結和深化。建議在結尾部分進一步闡述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和利用縫隙,以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和嚴謹。

這篇文章用字遣辭流暢,並且使用了一些詞彙技巧和修辭手法。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縫隙的聯想

  在生命一張張交織的幻燈片中,父母總將最大的關注放在了成績優異又品行端正的哥哥身上。

  幼時,有次我跟哥哥因為調皮,在家中走廊嬉鬧,奔跑間,彷彿身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哐啷,愉悅的心情在一聲玻璃碎裂聲中,被蒙上了一層無盡的黑,我讓母親最心愛的花瓶碎裂一地。果不其然的,母親發現時,立即對著我一頓責罵。但哥哥卻站出來承認是自己撞倒花瓶的,是他張開了自己的縫隙,讓我原本一片漆黑的未來,灑下了一道道金黃的光線,儘管前方灰暗迷濛,只要存有一方陽光,就能帶著希望前行。

  然而,一部十七年的青春幻燈片,停留在一盞見證了無數生命逝去的醫院日光燈,當心電圖被上帝撫成一條直線時,我的青春拼圖就此缺了一塊,而我又要到哪裡找到那早已黯淡,失去的一角呢?巨大的悲傷和寂寞將我淹沒,像漂浮在海上,嗆著水卻死不了的痛苦。兄弟兩人15年交疊的青春足印,從此沒有了交集。當我以為能就此得到更多陽光的照耀。

AI評分:2

文章開頭提到縫隙的聯想,但並未明確解釋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也未從森林的縫隙聯想到人生需要縫隙的具體意義。文章主要描述了個人經歷,缺乏對題幹內容的深入分析和聯繫,未能充分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來論述縫隙的意義。內容連貫性和主題一致性不足,未能有效支持主題。

文章的開頭以個人經歷引入,試圖將森林縫隙的概念與人生經歷相聯繫,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然而,文章的結構不夠完整,缺乏明確的總結段落來呼應題目中的問題。文章中段落之間的過渡不夠流暢,尤其是從哥哥的故事轉到醫院的經歷,缺乏清晰的邏輯連接。建議在結尾部分進一步闡述縫隙在生活中的意義,並總結全文,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

這篇文章在用字遣辭上表現出色,使用了多種詞彙技巧和修辭手法。

無錯別字或不當用詞

操作影片
top